首页 » 论文导航 » 政治法律 » 正文
后小康时期中国农村相对贫困及其特征
 
更新日期:2021-07-09   来源:   浏览次数:59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相对贫困的定义贫困是全世界公认的难题,对贫困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也一直是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贫困始终与缺乏或者落后联系在一起,这主要包

 
 (一)相对贫困的定义
贫困是全世界公认的难题,对贫困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也一直是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贫困始终与“缺乏”或者“落后”联系在一起,这主要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精神、资源生态或生存空间”层面的缺乏,但最主要还是指经济上的贫困状态。贫困概念由最初的经济学研究视角,逐渐扩展到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元视角,通常人们把经济上或物质上的缺乏成为狭义的贫困,把其他方面的各种贫困成为广义的贫困。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给贫困下了基本的定义:“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世界银行在《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和《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又对贫困的概念进行了扩展,认为贫困不仅仅是生活需求上的缺乏,同时还包括风险和面临风险的弱性,以及不能表达自身的要求和缺乏影响力。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国际社会按照贫困主体的需求不同,又将贫困界定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相对贫困则更多的是指那些在物质和生活条件上相对于他人匮乏的状态。发达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注重满足居民生活质量,因此注重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将有限的精力用于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因此注重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已经基本摆脱绝对贫困,更多是与发达国家情况相似,注重解决相对贫困。
(二)相对贫困的特征
全面建成小康时期的农村脱贫是低水平的,是现行标准下的脱贫,未来需要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逐渐提高贫困标准。解决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之后,后小康社会的农村贫困治理工作重心需要转移到相对贫困。相对贫困具有动态性,扶贫标准会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出了贫困的不平等性,同时相对贫困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治理相对贫困更具有复杂性、阶段性和长期性。
同时,农村贫困还具有一种脆弱性,农村的贫困脆弱性包括收入贫困、能力贫困、权利贫困,以及人文贫困。这种脆弱性是自然性脆弱性和人文性脆弱性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术界将贫困与脆弱性的内在联系用“PPE怪圈”表示,“PPE怪圈”指贫困( Poverty)、人口( Population)和环境( Environment)间形成的一种恶性循环。它充分体现了贫困人口生存方式的脆弱性:贫困导致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趋向脆弱,反过来,人口增加又使贫困加聚,致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贫困主体难以摆脱贫困的陷阱。这种脆弱性最显著的特征是不稳定性和对外界干扰的敏感性,对于农村贫困人口而言,一旦发生疾病、遇到意外、灾祸便很容易陷入贫困,脆弱性分析不仅包括确立受灾程度的外在方面,还包括对群体面对灾害进行抵制或恢复的内在承受能力分析,后小康时期农村贫困治理应对特殊困难人群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格外关爱。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后小康时期中国农村相对贫困及其特征

下一篇: 后小康时期中国农村相对贫困及其特征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