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形式
小学教育专业是2001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新增设本科专业。与传统的师范类专业(如汉语言文学教育、数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相比,小学教育专业更偏向于培养能胜任小学多个学科教学工作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因此也更重视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的综合性与应用性。
从培养模式的角度分析,我国各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科型、综合型和中间型。分科型参照小学开设的各个学科,分科(一般做法是分文科和理科)来培养师范生的专业学科知识与技能;综合型不分科,师范生需要学习所有学科知识与技能,旨在培养复合型的小学教师;中间型介于以上两种培养模式之间,更强调“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师范生一般需要修习所有学科,之后选择一门或几门学科专攻。分科模式下,教学技能训练课程一般结合学科设置,如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数学教学技能训练、英语教学技能训练等;但在综合型和中间型的培养模式下,若每个学科都单独设置教学技能训练课程,会出现课程内容上的重复,因此各高校开始尝试在各学科的教材解读、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之后,设置一门综合性的教学技能训练课程,不再分科设置。
综合以上分析,我国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技能训练课程已基本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强调学科的综合性与技能的应用性;但由于培养模式的不确定性,教学技能训练的课程形式也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分科模式与综合模式两种形式。
(二)学习产出
在人们的普遍观念中,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毕业后的职业取向非常明确,最主要的就是小学教师。因此,国家关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以及小学教师培养的政策文件都成为了确定教学技能训练课程学习产出的依据。我国早在1994年就颁布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尽管其中的部分内容因时代局限而跟不上现代师范教育的步伐,但其中对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归纳为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的学习产出搭建了基本的框架,分别为:教学设计技能、使用教学媒体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组织和指导学科课外活动技能、教学研究技能五个部分。此外,《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也是确定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学习产出的重要依据,其基本理念强调了“能力为重”,突出发展师范生教书育人的实践能力,即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5]的“专业能力”。2014年8月,教育部正式发布《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对卓越小学教师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三是实践能力和反思研究能力,这对确定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的学习产出也具有导向作用。
从现代教学论的角度来看,高校教学技能训练类的教材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张海珠的《教学技能》、郭英和张雳的《教学技能训练教程》、孙菊茹和陈春荣的《课堂教学艺术》等,这些教材一般都将教学技能分解为课堂导入技能、讲授技能、提问技能、演示技能、组织技能、应变技能、结束技能、板书技能等要素。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的教材都将重心放在了课堂教学技能上。一些分科的教学技能训练教材在此基础上还加入了一些该学科独有的教学技能,如李国强《小学数学教学技能实训》中的练习题设计技能、周小蓬《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教程》中的朗读技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