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理论由2017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泰勒(Richard H. Thaler)与哈佛大学著名法学家卡斯·桑斯坦(Cass R. Sunstein)合著的《助推:如何做出有关健康、财富与幸福的最佳决策(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以下简称《助推》)一书中系统提出。“助推”所对应英文单词为“Nudge”,其释义为“用手肘轻推以引起注意或发出信号”,意为善意的提醒。“助推理论”中,“助推”的涵义进一步引申为在不妨碍自由和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通过选择体系(Choice Architecture)的设计影响人们的选择,从而引导人们向可预见的行为发展。简言之,助推是通过发出信号来引导人们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小谋大”,其中“小”在于所发出的信号不会增加人们的负担,而“大”在于该信号有助于引导人们做出有利于自身健康、财富和幸福乃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选择,例如在学生接种破伤风疫苗的宣传教育结束后,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标注接种中心位置并计划接种时间和接种路线的“助推”,最终有28%的学生进行接种(而未做助推的一组,仅3%的学生接种)。
助推理论是建构在行为经济学关于人们有限理性行为决策相关理论与研究的基础上,与传统经济学认为人们是能够做出理性明智的决策的“经济人(绝对理性)”相对应,行为经济学将心理学引入到经济学中,认为现实中的人是“社会人(有限理性)”,“社会人”容易因自身思维系统的限制和社会影响所突显的“有限理性”、“有限意志”(如缺乏自我控制)、“有限利己”(如从众效应)、“有限信息”等特征而难以做出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决策。助推理论关注在人们有限理性行为中赋予“助推”因素,改变人们在决策过程中所使用的“选择体系”,拓展人们的理性范畴,从而在财富、健康、幸福等方面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随着关注有限理性的行为经济学研究学者(赫伯特·西蒙、丹尼尔·卡尔曼、理查德·塞勒等)先后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助推理论自提出以来,便受到诸如经济、政治、管理、健康、教育、心理和慈善等诸多行为决策相关领域的高度关注。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2008年,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后便任命《助推》著者之一卡斯·桑斯坦为“监管总长”,负责白宫办公室的信息与监管事务,其主要职责是确保政府法规利大于弊,期间桑斯坦将一定的助推手段纳入政策设计中,如指导美国农业部将“膳食金字塔”转变为“餐盘”,来更直观地指导人们的健康均衡饮食;英国政府则成立了助推小组(Nudge Units)展开系列研究推进政府决策的助推优化,并发布助推策略MINDSPACE推进助推理论的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