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甘肃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启动,甘肃“三农”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职业农民和愿意扎根乡村、服务“三农”的“一懂两爱”人才,尤其需要那些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和以农业为职业追求的“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农业职业经理人和农村电商人才等。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大量农村青壮劳力离地弃农,源源不断地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村考学出来的大中专学生毕业后又不愿回返农村,不愿以农业为职业,“现代农业缺人才、农业生产缺人力、农忙时节缺人手”已成为目前甘肃农村的普遍现象。我们利用2020年暑假调查了全省12个县区的36个行政村,调查发现,在这36个村中,举家外出打工的农户占43% ,男人外出打工,妇女留守在家的农户占46%。务农农民中,年龄在50岁~60岁的占54%,60岁~70岁的占13%,70岁以上的占7%。务农农民中,妇女占57%;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4%。“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农业兼业化”的问题已成为制约甘肃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另据甘肃省统计局农调队提供的数据资料显示,甘肃农业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很低。2018年,甘肃农村劳动力总数为1277.56万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727.57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6.95%。在农业从业人员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1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7.0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4.41%,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0.42%。全省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9年,比全国平均水平8.8年少0.9年,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7.2%。2018年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31285人,占农业从业人员的0.43%。另据我们对甘肃40个农业公司和4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问卷调查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在调查的625人(其中,农业公司362人,合作社263人)中,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有46人,占调查企业从业人数的7.36%,高中或中专学历的有179人,占调查企业从业人数的28.64%,其余基本都是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这说明目前甘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从业人员大都是未经职业教育培训的土生土长的传统农民。正如甘肃兴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维俊所言:“农业企业的员工绝大多数都没有专业教育背景,这些人在田间地头机械地干体力活还可以,但要指望他们做市场、跑销售,搞技术推广或者独当一面的负责一个项目、一个部门就指望不上了。”甘肃荣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万太告诉我们:“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业企业是靠技术和人才支撑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主体,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不能发展壮大,能不能长久,一是要看选择的农业经营项目,二是要看招募的人才素质。荣晟公司以农为根,以人为本,事业越做越大,目前最缺的就是扎根基层、心系农业的“一懂两爱”人才。现在公司的人员结构极不合理,农业专业人才严重缺失,我们很想招聘有一定专业背景、能吃苦、有事业心的农业高校毕业生,现实却是要么招不来人,要么招来了也留不住,弄得企业非常头痛。”静宁县红寺镇玉皇村党支部书记尤佳和渭源县田园牧歌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岳继武也向我们表达了同样的心声和期盼,在甘肃脱贫攻坚和农村“三变”改革中,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甘肃增速最快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肩负着引领广大农民发展村域特色产业,消除“空壳村”,摆脱贫困,增收致富的时代重任,但因合作社成员基本都是年龄偏大又缺少科技文化的传统农民,他们既不掌握实用生产技术,又不懂合作社经营管理,只想着从合作社分红,却不愿承担合作社的经营风险,致使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形成“股权捆绑、合作互助、抱团发展、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名为合作社,实为家庭社,根源就在于传统农民的小农意识强,合作意识差,留守农民中很难找到“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业经理人,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又因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社会地位、职业前景等原因不愿回农村、不愿进农企,造成目前一方面大学生在城市就业工作难找,另一方面合作社及农业企业又招不到人才的现实矛盾。甘肃远发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马占儒非常无奈地对我们讲:“远发牧业为能招聘到学畜牧兽医和市场营销的大学生,费了不少劲,专门从县人社局申请到若能在远发牧业长期工作,既可享受县级财政进村入社的补贴待遇,又能在企业正常开工资的大学生名额,但依旧没有招到愿意留在远发牧业工作的大学生。”张掖绿涵蔬菜专业合作社连续几年招不到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只好从合作社成员中遴选出5名青年农民,委托市农广校代培。以上调查说明,乡村振兴急需高素质职业农民和“一懂两爱”人才,特别是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经理人、农业科技人才和有担当、有能力的村干部“领头雁”队伍。但这些却是目前最大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