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类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在其中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我们需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传媒类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把思政育人的理念贯穿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管理育人、创新育人等育人理念中。
(一)做好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工作
融媒体环境急速发展,传统的传媒教育也随之不断改革,与时俱进。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依托新锐的传媒教育,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把课程思政“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首先,设定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密切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和课程内容,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设定学生通过此门课程能够形成什么样的家国情怀或者个人品格,并具体到每节课的课程目标。例如,《新闻采访与写作》这一门课程,以新闻选择的价值标准作为载体,培养学生“讲政治、重理性”的思维。[ 王文思.传媒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J].传媒,2020(13):86-88.
]其次,选择恰当的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这是做好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工作的核心。结合学生特点,把专业知识及相关思政元素转化为教学课件、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传媒专业学习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获得思政教育的启示。最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传媒类专业的学生对枯燥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及其反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进行思政教育,就不能采用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把思想观念生搬硬套在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中,而是应寻找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的路径。例如在讲解某位大师的成长道路时,或者与学生交流教师个人经验时,可采用生动化的讲故事的形式,从故事中体现积极向上、坚强不屈的价值观。还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精心选取案例,通过案例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润物细无声地将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带入学生头脑。
(二)发挥教师的引导性作用
传媒类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有很强的互动性。他们在艺术领域的交流中很有可能因为一种共同的看法,或者因同样欣赏同一件作品而达成一种深厚的师生情谊。奠定在共同价值观念、相同的艺术欣赏水准下的师生情谊,是教师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条件。“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首先是要“传道”,专业教师需要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发挥引导性作用。首先,教师要有思政教育的意识。有些专任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学识渊博,但是却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的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的教育,这样培养的学生只能是有才无德的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有限,有时候甚至会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专任教师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学生的艺术观教育。第二,深入了解学生。专业教师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业情况的了解,更应该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从学生作品中感悟出其中反映出来该学生的性格特征,人格品质。高等教育中专任教师与学生的相处时间相比中学教育要少很多,但对于传媒专业来说,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可以通过学生所创作的作品。作品是学生是学生生活在头脑反映的产物,其中往往反映创作者的潜意识和价值理念。第三,修身立德而后立德树人。传媒专业的教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非常大。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高校教师修身立德的“德”的内涵不仅包含个人端正的品行和高尚的职业操守等,更重要的是要有“红”色色彩的政治品德。教师公开言论要守住红线,杜绝有损国家利益和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