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是根据特定目的进行策划组织具有象征意义并以某种表演形式呈现的一种集体活动。
(一)国外研究
国外仪式文化的研究对高校仪式的研究很少,多集中在宏观层面。国外仪式文化的研究主要从宗教哲学、符号学等角度,基于不同学科领域的视角探索仪式文化在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影响。Lorelies所著的《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中探讨良好的习惯能使人们内心宁静,积极地面对生活的困难,强调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呵护仪式;研究者Lars和Hans分析了挪威的仪式传统,重点描述了仪式对灾难中的人们的服务;Thomases实地考察印度普什卡的仪式与环境的关系,设计了一个强大的仪式化过程来清洗圣湖,使环保主义被仪式化。
(二)国内研究
国内高校仪式文化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多集中在理论层面,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类:
1.仪式的思想政治意义。杨艳红的课题组调查上海高校中华民族传统仪式教育的实施情况和作用,论述了传统仪式是一种能有效凝结群体和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姚永泳论述高校仪式活动具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提出从高校仪式的实现形式、蕴含的思政教育功能等出发,设计和整合高校的仪式活动路径。
2.仪式对校园管理的作用。戈春楼等人探讨仪式感对大学教育管理的作用,提出仪式感运用到大学教育管理的必要性;张璐研究仪式教育的象征性、实践性和集体性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影响作用,提出利用仪式教育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
3.高校仪式的具体展开形式。刘锦诺和杨丽根据现代教育仪式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怀特海过程哲学的相关思想,从自身的能动性、仪式的艺术性和符号的象征性出发,解决仪式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对象化、形式化等问题;马婷婷和林美卿提出一条运用仪式感联结青年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思想和生命节点,构建日常生活的仪式活动,充实虚拟的网络空间,从而培育文化自信的路径。
国内外对仪式研究的文献不少,主要阐述仪式的概念、历史、意义等,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高校仪式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但文献还是多数集中于仪式自身的思想性、意识性研究,没有进行更为具体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而且职业本科是新兴的办学模式,其理实一体化、产教融合的高校环境使仪式活动具有自己的特色,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