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是近几年由国家层面提出的自上而下医学发展和医学教育新理念和新战略,理论推广和实践经验还比较少,新医科的教育理念尚未被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所吸收和内化,不管从微观(教师)层面还是从宏观(学校、社会和政府)层面来说,我国医学院校教师新医科教育能力的培养还存在诸多影响因素。
(一)缺乏新医科教育的系统规划和目标定位
目前,新医科教育的研究和发展还处于实验与探索的初级阶段。理论层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实践层面近两年已有多所医学院校通过设立新专业、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等多种方式开始新医科教育的初步探索。但是对于大多数医学院校而言,他们的新医科教育探索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发展规划和清晰的目标定位,如何真正实现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还没有形成切实可循的方案设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因现有教学目标的单科性无法真正实现跨学科的知识整合。
(二)学缘结构单一,多学科融合师资及培养机制欠缺
“新医科在知识空间和知识视域的选择上需强调新兴知识空间的拓疆和知识整合创新,在学科结构重建中需突破传统医学学科的自我设限和学科边界,打破学科藩篱,推进学科融合与创新。”[3]医学院校的教师学缘结构相对单一,尤其是在独立医学院校,医学专业课程教师多数是毕业留校或来自其他医学院校,而社会科学则长期被边缘化,学科类别和教师数量都相对较少。再加上,教师习惯于注重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积累和技能提升,具有综合跨学科教学能力的教师甚少。因此多学科融合师资有限,无法有效开展多学科知识的深度交叉融合。而由于当前的新医科教育还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清晰的目标定位,多学科融合的师资培训机制也有待建立。
(三)学科壁垒尚未打破,多学科教师集体备课机制有待建立
长期以来教师授课都是处于教学目标的单学科模式,教师也往往习惯于从自身所教学科出发进行教学规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案设计以及考核方案都是围绕单学科进行的,学科之间的壁垒尚未被打破,跨学科的多元思维模式以及多学科发展模式尚未建立,基础医学内部各学科之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传统医学与新兴医学之间以及医学学科与非医学学科之间没有进行知识的交叉融合和创新,多学科教师集体备课机制也有待建立。
(四)新医科教育资源匮乏,多学科融合共享平台尚未建立
新医科教育的实施需要有大量丰富的“医学+X”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资源库和线上精品课程学习平台,目前我国新医科教育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新医科教育探索的先驱者还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的个别学校和科研院所,他们进行新医科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发展方向并不一致,宏观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新医科教育改革的发展规划,“医学+X”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资源库和线上精品课程学习平台尚未建立,医学院校教师在多学科知识整合和创新以及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可资借鉴的新医科教育资源还极度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