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育人”作为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之一,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高校通过打造“一个目标”“双育理念”“三维互动”“四级体系”“五重保障”“六项举措”的“123456”心理育人模式,落实“一心五环”、靶向治疗的育心方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一)“1”个目标:育心铸魂
新时代高校要把“育心铸魂”作为心理育人工作的主要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氛围。在心理育人过程中,高校要着重从学生的身心实际出发,在遵循个人心理成长规律和育人规律的基础上,多维度多方式多途径实施心理育人工程,有方向、有计划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引导,缓解心理困惑,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全,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新时代的高校人才。
(二)“2”育理念:家育与校育
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不仅需要学校教育的努力,更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大力实施家校联合心理育人工程,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育人合力,能够更好的找到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对改善学生心态、治疗学生心理疾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强化学校与家庭综合发展理念,建立完善学生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定期“线上”家访、邀请心理专家分享育人方法,切实拓展家校联合渠道, 让家庭育人理念“走进来”,让好的育人方法“走出去”,帮助学生转变角色,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第二,权责明确, 学校以多渠道、多形式、多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心态,坚定学习意志,增强理念信仰,树立爱生活、爱生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家庭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式,营造学生成长的良好氛围,力求家校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同学起到事前预防, 事中联动, 事后共责的有效教育机制。
(三)“3”维互动:校社互动、校校互动、校生互动
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需要加强与社会机构的合作、与其他高校的经验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一,强化学校与社会机构的合作。要充分依托本地医院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协会等组织和学术团体的力量,建设在本地区具有引领与辐射作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示范中心,充分利用心理卫生协会等平台,开展专业培训、业务交流,服务社会。第二,强化各高校之间的经验交流。根据本科、专科、普本、高职等学生的不同层次水平,联合交流单位,不定期开展线上线下育心工作经验分享、育人特色模式分享,共同探索新时代心理健康育人内涵、育人模式与体系化、系统化的活动育人途径。第三,加强学校师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形成“教育结构网络化、教育模式特色化、教育途径多样化、教育人员专业化、教育流程规范化”的心理健康工作特色,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德怡情育心功能,满足学校师生的心理健康需求。
(四)“4”项原则:科学与实效、普遍与特殊、主导与主体、发展与预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知识性、专业性较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合理、适宜的方式方法,贯彻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第一,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讲话为指导,遵循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务求心理育人工作取得实效,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第二,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辩证看待矛盾的两面性,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同时,兼顾个体差异,做到分类、分层、分级“点对点”开展心理咨询与教育;第三,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充分发挥医院心理医生、心理指导中心、各二级学院专兼职心理健康导师、朋辈辅导员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心理排查与咨询、教育与治疗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学生心理自我调适;第四,坚持发展性与预防性相结合,充分利用新媒体、主题班会、专家讲座、心理课堂、专题网站等途径,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传播,重视及时疏导,加强预防干预,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