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系列的屈原研究以及关于屈原的艺术创作,郭沫若最终重塑了一个不一样的屈原。在传统的屈原形象中,屈原的基本性格特征、人品风貌是一致的。无论读研究论著,还是史剧,都能领略到作者对屈原猖介耿直、坚贞不屈人格的描述,其为国为民九死未悔之志、自强不息、上下求索的精神。
1 爱国
历代的学者都注意到了屈原的爱国之情,但是直到南宋朱熹才首次明确屈原的“爱国”形象,郭更是将此形象打造成为屈原的标签。屈原无疑是一名爱国诗人,这些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他永远不会离开自己的祖国,“受命不迁,生南国兮。”“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晲夫故乡。”、岂余身之禅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膏怒。余固知容誊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感在剧作中也有所体现,“我受侮辱是丝毫也不芥蒂的,我是不忍看见我们的祖国,就被那无赖的小偷偷了去呀!”、“你假如要受别人的欺骗,那你便要成为楚国的罪人。”他总是把自己与国家联系起来,不分彼此,这种情感在“朝秦暮楚”战国时期是很罕见的。他对楚王是绝对的忠诚,对于这个国家的百姓也是真心的爱戴,即使受到不忿的遭遇也绝不离开自己的国家,最后更是因为国家而自沉汨罗,这些都是屈原爱国的表现。
2 暴烈
在《湘累》的创作时,虽然总体来说跟传统的形象很相似,但是也有了一点新看法,通过与女嬃的对话我们看出了流放后的屈原甚至失去了理智,自觉湘灵悲歌乃为招己魂,自己乃大舜皇帝,“哦,我到底是什么人?三阁大夫吗?哦,我记起来了。我本是大舜皇帝呀……他,他为什么反转又把我逐放了呢?我曾杀过一个无辜的百姓吗?我有什么罪过?啊,我流落在这异乡,我真好苦呀!苦呀!”屈原自称舜帝,是因为两人经历有相似之处:无错被逐、流落异地、冤苦难诉。
“姐姐,你却怪不得我,你只怪得我们所处的这个混浊的世界!我并不曾疯,他们偏要说我是疯子。……他们见了圣人要说是疯子,我也把他们莫可奈何。他们既不是疯子,我又不是圣人,我也只好疯了,疯了,哈哈哈哈哈,疯了!疯了!”被流放对于他来说就是失去了一切,他没有看到任何希望。这种情感的不理智在历史剧《屈原》中有了更加强烈的表达。
最后一幕 “雷电独白”是最能够体现此性格特征的。它把一个情感汹涌、品性高尚的诗人所遭受到政治迫害和人身侮辱即将爆炸时的愤怒,一心为国却遭到抛弃的不忿,借着如爆炸的雷鸣、如喷发的闪电,展现出一种淋漓尽致、天地同怒的悲壮情景。“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但是我,没有眼泪。……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在这雷电般的宣泻中,一切是非曲直的分辨,一切勾心斗角的阴谋,一切人世社会的恩怨,都显得平淡无奇、不值一提,只有那显示着无穷力量的宇宙爆炸与毁灭,才能够平息诗人的愤怒,因为它可以毁掉所有吞噬人的黑暗,包括那些不昭天理的鬼神。为了保全他的高尚人格,不能用软弱和乞怜的眼泪,不能有苟且偷生的欲望,只有让这个充满肮脏欺骗的世界彻底毁灭,才能给那些正直善良的人一块和平生活的净土。那气度和威势,的确可以浩然与天地共存,皎然与日月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