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佳人不再是那个佳人
 
更新日期:2021-07-27   来源:   浏览次数:32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三部戏剧中的女性角色是十分出彩的,她们不仅有跟时代背景不相符的对爱情的追求,更是为了婚姻自由反抗过。作为封

 
 《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三部戏剧中的女性角色是十分出彩的,她们不仅有跟时代背景不相符的对爱情的追求,更是为了婚姻自由反抗过。作为封建时代婚姻完全依赖父母意愿的弱女子,她们三个的觉醒与反抗是值得歌颂的。从崔莺莺、杜丽娘到李香君,我们看到了三个性格不同的进步女性,是有自己追求与梦想的形象。
(一)崔莺莺:在矛盾中成长
作为已故相国的千金,崔莺莺无疑是封建社会中令人艳羡的大家闺秀,正是由于身份的高贵,所需要遵守的礼教越多。但是尽管从小接受严苛的教育,但是毕竟她也只是一个处在最美年华的少女,对于爱情的渴望是与生俱来的,礼教只能压制本性的爆发,而无法消除我们追求爱情的本性。所以一开始我们看到的崔莺莺是克制着在情感的大家闺秀。
崔莺莺的第一次反抗是在兵围普救寺之时,提出“不拣何人,建立功勋,杀退贼人,扫荡妖氛,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作为一个处在深闺的少女,在危难之际竟然有此魄力,她是想为自己争取婚姻自由。第二次反抗是在母亲“悔婚”后,经过内心无数次的挣扎,终于勇敢地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在张生患相思病后请红娘带“药方”,最后夜会张生。这时候的崔莺莺已经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
但是尽管崔莺莺做出了大胆的举动,但是她的精神还是被禁锢着的,张生到京师赶考告别时,她说“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虽是新婚分别,相思更重,但是她终究还是怕自己被遗弃,这种不自信的心理让她患得患失。
(二)杜丽娘:在绝望中重生
杜丽娘是一个因情而死,有因情复生的至情女子。她也是一个处于懵懂期的少女,她开始有了对爱情的渴望,但是父母的管教,老师的教导,都是一点点地消磨她的渴望。“《牡丹亭》写出,她不是死于爱情被破坏,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她生活在一个礼教更为严苛的家庭中,甚至连自家的后花园都不曾去过。读了《关雎》之后的她,最终在丫环春香的怂恿下,悄悄地去了花园赏花,看到了春光的她,自然联想到自己,“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因此在树下休息时便做了一场春梦。一潭死水般的生活被这个梦彻底打碎,她的内心渴望自由、渴望爱情,美好的春光唤醒了她内心隐藏的生命意识,她不再是一个被关在闺房的人,她想要追求自己的幸福。可是一切都只是梦,竟没有一个可以诉说的对象。她是比崔莺莺更不幸的人,但是她却反抗得更彻底,为了“旧梦重来”,她选择“背却春香,悄向花园寻看”。当“寻来寻去,都不见了”之时,她便“长眠短起”,最后竟然卧病在床,陷入这种渴望中的她最终也死于此,正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汤显祖的“至情说”更是因为《牡丹亭》得到更好的体现。“情真”的文学价值观推动了通俗小说由故事性转变为描摹世态人情的载体,情节只是人物性格的历史。小说家的眼光不再只停留在故事的层面,而是更关注故事中人物中的性情、心理和命运,把描写的重心深入到故事人物的内心。死后的杜丽娘依然在追寻自己的爱情,终于与柳梦梅重逢时,她宁愿与父亲作斗争,也坚决不离开柳梦梅,这是更大的跨越,也是杜丽娘女性意识的真正觉醒。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杜丽娘一直在执着、勇敢地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佳人不再是那个佳人

下一篇: 佳人不再是那个佳人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