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发展水平:保障性差距
网络授课需要经济基础作为基石,经济基础的差距必然导致网络授课的公平性遭受质疑。经济的差距存在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在宏观层次上,同样的网络授课在各地的实践差距较大,这主要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和各地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而造成的。2018年《中国教育经济统计年鉴》显示,各省生均年投入依然差距明显,以小学生生均年支出为例,北京投入最高,为每生31710.2元/年;而河南则只有每生5853.7/年,两地相差5倍。除各地投入总量上的差距,此种差距还表现在各地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上,以2018年为例,有7个省份教育经费投入较上一年度增幅超过10%。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增长13.02%居首位;海南省增长12.8%;河南省增长12.46%;江西省、广东省、浙江省、重庆市增长也都超过10%。而东北部地区则增长缓慢,辽宁省、吉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增幅均不足1%,黑龙江省甚至出现负增长,增幅-1.23%。在2017年黑龙江亦为负增长,增幅-0.5%。经济整体发展较好的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净值本就高于经济发展较缓慢地区,加之经济发展较好地区教育投入比例逐年提高,因此各地教育经费的投入正在逐年向数轴的两端发展。经济发展决定教育经费的投入,而教育经费的投入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育,教育设施的优化,教学方式的选择等多方面产生决定性影响。网络授课对教育基础设施的要求提出了新要求,网络资源的支撑,教师队伍的先进性,学生对现代教学手段的适应程度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立起来的。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网络资源,教师对新型授课方式的掌握程度,学生对网络授课的适应程度都会优于经济发展缓慢地区。由此导致的教育不公平并不能得到快速解决。网络授课在微观层面上的公平性更是差距较大。传统教学中的黑白、粉笔构成了基本教具,现代化的投影等能够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便捷度,但无论哪种形式,每名学生坐在课堂里接受的课程是一样的,而网络授课则需要电子产品、网络资源才能实现“坐在同一间教室里”的机会。对于有些家庭而言,没有先进的电子产品或者没有网络,都会成为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阻碍。因此,微观层面上的经济差距亦是造成网络授课不公平的现实因素。
(二)虚拟空间:共时不共室
网络授课与面授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空间的共在性问题。授课这一实践活动本质上存在于以时间和空间为横纵坐标的交叉点上,假定网络授课排除外在环境的意外情况(学生不能在同一时间)下,网络授课则表现为空间的虚拟化。网络课堂是一个虚拟空间,教师和学生都在屏幕中在场,而这就会导致交流、竞争和监督三个方面的问题。
1、交流的无温度
“在学校的场域中,师生之间构成了一个互为主客体的对象性关系,在教与学的意义上,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是道德和知识的传输者、启蒙者,学生是道理的领悟者和知识的识记、理解者;在目的论意义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道理系统的安排、知识结构的设计必须建基在学生的身心结构之上,令受教育者知识得以积累,人格得以提升永远是教育的‘是其所是’。”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交流活动,不仅是师生之间、师师之间和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过程也是自我交流(自我思想的激发与反思)的过程。网络授课是师生之间通过网络和电子设备搭建的平台上进行的交流,但这种交流缺少了面授课程中的“温度”。授课的过程是主客体间知识传输和接受的过程,是情感沟通的过程,是价值渗透的过程,知识传输和接受需要面对面的生动,情感沟通需要面对面的触动,价值渗透需要面对面的滋养。网络课堂正是缺少生动性、触动性和滋养性的冰冷场域,阻断了教学的交流本质,使受教育者知识得以积累的效果大打折扣,使其人格得以提升的作用基本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