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现状
中国知网近10年关于“高校健身俱乐部”的研究文献有19篇,其中硕士论文3篇;万方数据库关于“高校健身俱乐部”相关字条的研究文献有104篇;维普期刊官网检索相关文献资料共34篇。以上这些研究说明以“高校健身俱乐部”为主题的论文具有可论述性。
1.2高校健身俱乐部概念
高校健身俱乐部,顾名思义高校校园中经营的健身俱乐部,与纯市场性质的俱乐部形式存在明显差异,其面向受众主要是广大师生,而其管理模式、方式和经营准则也是建立在师生实际的健身需求基础上的。牟剋蓉在《高校建立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认为:高校经营性健身俱乐部,是指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采取有偿服务在校师生为主,及社会人员为 辅的形式,开展消费者喜爱的健身项目,形成拥有相对独立体育市场的健身活动机构。 它整合高校的师资力量,有效利用学校的场地设施,为体育消费者提供场地、器材、技 术指导及相关服务,是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体育经营实体或组织。
1.3高校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
关于高校健身俱乐部的研究,还要追溯到上世纪末。不同城市有其独特的经济增长结构和方式,造就了不同城市的经济水平不一。而因为不同高校所在的城市经济水平不一,所以其高校质量和消费水平也会存在很大的不同。不同高校内,健身俱乐部的规模、吸收会员人数、经营状况以及环境等都会不同。最初出现的高校健身俱乐部,未参加市场机制,所以其开放对象就是教师以及本校内的众多学生,也未设有会员制;而目前,经过一系列市场的洗礼,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许多高校健身俱乐部也开始抢占市场先机,采取盈利性质的经营模式,即实名会员制,只有缴纳会员费才能够享受健身项目。虽然目前的这种经营模式能够盈利,也提升了此行业的经营利润,改善了经营环境,使得健身俱乐部的装修、环境、提供健身项目越来越现代化和人性化,然而此模式却有其不当之处。高校校园本身是教学胜地,若只为盈利而无节制地开放健身俱乐部,难免会违背最初建立高校健身俱乐部的初衷,使得健身俱乐部越来越倾向利益至上。而且社会闲散人员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高校治安管理造成一定的困扰。同时休闲娱乐、健身交友的经营理念,虽然满足社交需求,但是却也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便是基于目前高校健身俱乐部盈利模式下的前提下进行的研究。研究发现,此经营模式和社会中的普通俱乐部差别不大,都是以商业盈利为经营目的。一些学者还指出,此经营模式以实名会员制的方式吸引消费者。但高校健身俱乐部却有其自身的特点所在,即面向受众相对比较稳定,而且借助于学校的优势,所以受众的数量能够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