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思政课教学情境创设现状分析
 
更新日期:2021-08-12   来源:   浏览次数:45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思政课教学情境创设是在新课改背景下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对于提高思政课实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鉴于其目前处于探索阶段,仍需要因时而变,日益完

 
 思政课教学情境创设是在新课改背景下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对于提高思政课实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鉴于其目前处于探索阶段,仍需要因时而变,日益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到“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高校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身心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对于课堂趣味性的要求更高、在理论灌输的基础之上对实践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针对高校受众的特点,当前思政课教学情境创设中仍存在“泛”、“浅”、“离”的困境,具体表现如下:
“泛”——主体针对性略显不足。“泛”主要指在思政课情境创设过程中部分存在着一概而论、忽视差异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更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重视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成为了当前思政课发展的要求之一,在良好教学效果以及课堂形式创新的压力下,一些高校教师在创设情境过程中出现了“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局面,忽略了学生群体的差异性,一方面体现在对于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品德状况把握不足;另一方面体现在对于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把握不足。从而使得情境创设过程中脚手架搭建难以做到及时、适时、合适,甚至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尴尬局面,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高校学生没有得到较高的关注与了解,情境创设的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浅”——情境多样性有待丰富。“浅”主要指思政课教学中创设的情境略显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新时期课改要求、教师晋升体制、学生对课堂期待带来的压力等诸多要素使得当前思政课教学情境创设呈现出单一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政课教学情境创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其他的要素联系较弱。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中,情境创设只是教师为了引出课堂内容的文字材料或视频场景,学生忙于情境之间的思维转换,无法达到思维与情感的共鸣,在此课堂氛围中,脚手架的搭建仅仅沦为摆设,与课堂目标的实现、课堂过程的推进并不能很好的衔接;二是在思政课教学情境创设过程中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科所独具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人的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相比于公式化的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情感性、人文性、情境性。一味的依靠“灌输”难以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寓情于景、寓情于境。
“离”——实践体验性仍需加强。“离”主要指思政课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着以理论教育为主、脱离生活实践的状况,学生群体实践体验性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其本质的体现就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也是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共同目的在战争时期及建国初期,由于时代的特殊性以及学习者的知识水平,社会主流思想必须要通过外部灌输的方法传递给学习者。进入新时期,青少年所处时代已大为不同,整个群体也展示出新的时代特征,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一方面,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作用,理论灌输法一直是居于主导的教育方法,但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仅通过灌输教育难以有效推动学习者的内化、外化过程,甚至会造成学习者的反感、抗拒情绪从而造成课堂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一些思政课教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在课堂中融入了实践情境,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实践的方式、实践的流程、实践的反馈方式均由主办发决定,忽略了学习者的兴趣,剥夺了学习者的发言权,使得学习者由参与主体变成了参与客体。在实践情境的创设过程中,脚手架的搭建与学习者接受能力、学习兴趣之间缺乏衔接性,人为显性“脚手架”的搭建与校园文化隐性的“脚手架”之间配合度较低,这些因素都对实践性教学效果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思政课教学情境创设现状分析

下一篇: 思政课教学情境创设现状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