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的审美视点转移。新时期市井小说的文学审美对象从历史政治、社会主流话语形态开始向文化、民间生命形态发生转移。从20年代五四文学革命、30年代革命文学、40年代抗战文学、解放区文学到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中国文学在如此长的时间长河中与主流审美意识形态保持密切关系。新时期市井小说突破宏大题材的叙述,不再局限于书写重大的历史政治事件,不再塑造英雄、典型。市井小说开始转向非主流话语叙述,转向普通人生、叙述普通市井细民的生存状态、情感需求、人伦道义。
邓友梅笔下的胡同人生、冯骥才钟爱的俗世奇人,陆文夫小巷世界中的饮食男女。市井小说的审美视点转向民间叙述,关注文化,尊重生命,突破了文学为主流话语服务的宏大主题,呈现出独特的美学内涵,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主体回归。
作家们游走在主流文学的边缘,将自己置身在政治历史文化之外的自由状态中,从生命审美的角度去关注有着强烈地域文化特色的市井世界。小说关怀普通市民的人生疾苦,讲述生命的意义,凸显生命力量、生命的张扬与迸发。市井小说家们最终将人的生命作为他们审美的方向,将人的生命价值作为真正的审美尺度和标准,关注人的生存命运、生存形态、生命精神等永恒性的命题,可以说是实现了对五四时期“人的文学”的复归。
2、生命审美的终极关怀。新时期市井小说以 “人”的“生命”作为审美对象,将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得到最大程度的展拓,这也真正实现了生命美学是将美学真正建构在“自我”、“生命”之上的重要观点,对生命的主体价值的关注、肯定、回归、反思具有重要的、决定性的意义。
课题从文本出发,从市井细民的生命体验、生命实践出发,对人类的生命做形而上的探讨,对生命进行终极追问、探寻,以实现对生命存在的价值关怀。
市井中的三教九流都在作家们笔下闪耀着生命的活力,有喝点小酒、听听戏曲的怡然自得,有养家糊口的挣扎,更有被时代车轮碾压后的悲情和残忍,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每一种生命的独特体验都建构了主体生命与生活之间的审美关系。
作家们对小市民特有的生存方式、生命活动展开了对生命审美的活动,这种审美是一种对生命的本体意义的阐释,探讨生命的存在和超越。
这种存在和超越会以一种更高的生命要求去审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摆脱理性的约束和束缚,会推动生命走向另一种可能,完成对生命的困境和现实的超越。市井人生无论多么凄惨、残酷,人们都能找到拼命地、咬着牙生活,摆脱现实物质世界的贫瘠、精神世界的荒芜,力求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生命形态,追求一种更自由的生命形式,以无限的可能去征服现实世界,这正是完成了对生命的超越,体现了作家对生命的终极关怀,真正将生命作为审美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