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人与自然的和谐
 
更新日期:2021-08-18   来源:   浏览次数:52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在自然与人的动态平衡中实现的。沈从文提出了自然即神的观念,把自然神化一方面是在对抗不可阻挡的现代化步伐,一方面是在对抗他内心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在自然与人的动态平衡中实现的。沈从文提出了“自然即神”的观念,把自然神化一方面是在对抗不可阻挡的现代化步伐,一方面是在对抗他内心的纠结和冲突。沈从文致力于把人与自然放在平等的层面,在小说中把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提到了重要位置,在人与自然的融合中体现其生态批评意识。
(一)自然即神
生态意识最具特色的表现是和谐,生态的和谐需要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所谓生态观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层面。其中自然生态的和谐是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和谐的前提。为了自然生态的和谐,沈从文提出了“自然即神”的哲学观念。沈从文的“自然即神”的观念又被称作泛神论。泛神就是无神,神性是对自然美的一种敬仰,不是真的把自然等同于神。只有先把自然抬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之后,才能激发人对自然的尊崇。他说:“一个人过于爱有生一切时,必因为在一切有生中发现了‘美’,亦即发现了‘神’。” 对自然的宗教狂热式的崇拜更有利于维护生态的平衡。沈从文在进行小说创作的时候,从自然中汲取养料,眼中的自然不再是任人践踏的土地,而是成为了承载人类悲欢的乐土。
(二)人与自然的融合
人与自然的融合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动态过程,也是沈从文在小说创作中所致力追求的。沈从文的小说把对生态环境的描写和人物的描写并重,给读者营造出湘西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出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的氛围。《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其中有许多描写体现了沈从文的生态意识,以其中一处为例:“雨后放晴的天气,日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点儿力量。溪边芦苇水杨柳,菜园中菜蔬,莫不繁荣滋茂,带着一分有野性的生气……” 这些景物描写不是写静态的景物,而是用独特的手法把景物写活。这不是沈从文在刻意的把人与自然相连,而是出自沈从文自身所蕴含的浓厚的生态意识。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人与自然的和谐

下一篇: 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