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结合到研究生培养,考研动机决定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好坏,就业决定着研究生培养的方向或结果,培养是二者中间的桥梁。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就是要从考研动机出发,进行分类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始终贯穿职业技能、实践应用能力的主线。分类培养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和选题两个方面。
1.从考研动机看,想提升自己能力或深入学习的比例最高。针对此类学生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多开一些选修课,或者专业方向课,尽可能满足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修不同专业理论课程的需要,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就很丰富,有:发酵工程专题、肉品科学专题、乳品科学专题、水产品加工专题、果蔬加工专题、粮油加工专题、食品杀菌技术专题、食品加工过程模拟、优化与控制。选题上,可以选择来自于企业实践的关键性技术问题、或者从实验室研究到产业化放大方面课题,培养学生从研发到生产一条龙能力。
2. 出于就业压力的,对专业深入学习兴趣并不是很浓,从心理上分析有逃避和不自信成分,这类学生,一是要加强职业规划和引导,二是以就业(主要是面向企业)为导向,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食品专业为例,理论课学习可多选实践类课程如食品质量管理,食品信息技术、食品杀菌技术专题、食品高新技术与装备等课程。选题上,紧密联系生产实践,可以是生产实践中某具体问题,以食品专业为例:传统酱油酿造菌群分析及优化、大豆榨油后废渣综合利用、工程设计或改造等等。
3.对于考研动机是调换专业的,研究课题可以寻找专业交叉点。研究生阶段和本科生阶段不一样,本科阶段学习的面比较广,注重的是知识的接受;而研究生则不一样,研究的点可以很小,注重的是知识的创新,而学科交叉更利于知识的创新,例如,化学和计算机结合,可以用计算机来模拟化学分子的结构;化学与电气、机械、计算机结合,可以研制某种高科技分析检测仪器;食品与管理结合,可以研究专门针对于食品行业(企业)技术管理体系。
4.其它动机如从众心理,父母期望等,抱有这些动机的学生个人职业定位比较模糊,这类学生缺乏原创力,适合于采用陪伴式学习方法,具体操作上选修课程偏向于应用,选题必须是延续性或合作形式的,所谓延续性是指课题是建立在上一届研究生研究基础上的继续探索,所谓合作形式是指课题是与同一届学生相互协作(比如是一个大课题下的不同子课题);这类学生也可以去生产一线选择一个开放性的课题,最后以项目实施的质量及完成度来进行考核评价(当然,毕业条件也要对应做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