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古籍类图书中常见引文错误类型
 
更新日期:2021-08-19   来源:   浏览次数:40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直接引述中的字词句错误这是古籍类图书中最常见的引文错误类型,具体表现为所引用的段落中有缺字、漏字、错字、缺词、漏词、漏句等,如下例。例1:

 
 1.直接引述中的字词句错误
这是古籍类图书中最常见的引文错误类型,具体表现为所引用的段落中有缺字、漏字、错字、缺词、漏词、漏句等,如下例。
例1:迨其末也,世益下,学益驳,谀闻曲见,横骛侧出,聋瞽狂易,人自为师。
这段话引自清代钱谦益的《牧斋有学集》,是讲做学问之法的。上例中,“谀”即为错字,当为“謏”。“謏”,音xiǎo,《玉篇》释“小也”。“謏闻”作为一个固定词联用,最早见于《礼记·学记》“足以謏闻”,是“小有名声”的意思,含褒义。而“谀”,音yú,《说文》释“谄也”,常用词为“阿谀奉承”“谀言”,表示奉承、谄媚,含贬义。由是可知,“谀”“謏”二字,只是形相近,此外,从字音到字义再到词性,大相背离。如果将“謏”误作“谀”,则离题谬矣。
例2:子厚则大节有亏,而余行可述;介甫则学术虽误,(而)内行无颇。
此句摘自清代方苞的《答申谦居书》,该文以人物品评(柳宗元,字子厚;王安石,字介甫)的方式阐发了方苞有关“义法”的观点。方苞是清桐城派的代表学者之一,桐城派以“考据、义理、辞章”为特点,不仅有深厚的散文理论,而且在其行文的时候也特别注重文法。上例中,“()”内的“而”,引文漏引。这看似是一个小问题,但若缺“而”字,就破坏了上下文的行文法度和严整,自然有损身为桐城派的方苞的治学之风。
2.转引中的以讹传讹
好多作者在引述文章的时候,特别是引述相关学术论文的时候,往往为了图省事,直接对引述文章中所引用的资料进行二次引用,转引到自己的文章当中,并且不对这个引用资料的准确性进行核查,如下例。
例1:惟《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衰而不及于伤。
此句是古籍类文章作者直接转引一篇相关的学术论文而来的,在转引的过程中,作者并未核实转引的引文是否正确,只是例行公事般标明该文转引自某论文。事实上,这是有问题的。此句出自朱熹的《诗集传序》,原文当作“哀而不及于伤”,连同上句“乐而不过于淫”,是对《诗经》中的《周南》《召南》的评点与阐发。朱熹此二句又是化《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评语而来的。此处将“哀”误作“衰”,不仅文义大变,而且会切断该句的文化脉络,少了朱熹对《论语》借鉴的这层含义,贻误大矣。
例2:若日惟其文之不取,而不复议其理之是非,则是道自道文自文也。
此句属于一种隐性转引错误。从所引句子来看,不会存在任何歧义,也没有错别字等明显错误。古籍类文章作者在读到这份材料的时候,直接标注“转引自”,拿来就用,放入自己文章之内,并以此为论据进行深入阐发。这样做,本无可厚非,但脊索原文,就会发现,谬误大矣。该句出自朱熹的《与汪尚书》,原本当作“若曰惟其文之取,而不复议其理之是非,则是道自道文自文也。”引本比原本多了一个“不”字,一字之差,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朱子著述颇丰,专事研究朱子思想的人,也不可能尽览全部资料,这属于人之常情。但是,文章作者在引述资料的时候,一定要秉持谨严的治学态度,如上例,古籍类文章作者直接转引,不仅发生引文错误的问题,而且导致后续展开的论述皆站不住脚,从而导致此部分的论述失去公信力,此为为文大忌。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古籍类图书中常见引文错误类型

下一篇: 古籍类图书中常见引文错误类型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