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芬兰现象教学的含义
新的《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纲要》要求各个中小学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至少留出一周的时间进行跨学科的现象教学,这也为芬兰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了基础。
所谓“现象教学(Phenomenal Learning)”,顾名思义,即基于现象的教学,又被称为“主题教学”、“跨学科学习模块”或“基于现象的教学”。“‘现象’并非是互相独立的各个学科或领域,而是指事物的整体面貌,包括主题活动、现象学习和实践项目等。”也就是指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或情境,而非虚拟的或假设的问题。现象教学就是基于学生们感兴趣的某些社会生活现象,事先确定学习的一个或几个主题以及要达成的而目标,然后围绕已确定的主题将所涉及的学科综合起来重新编排,形成多学科融合的课程模块,在课程模块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式的教学方式进行进行跨学科教学。在这种教学形式中,每个主题教学中包含地理、历史、科学、数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整个课程围绕既定主题开展,通过学生的相互合作与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国际形势变化”、“芬兰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等主题的实施就需要调动学生在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才能解决问题。受杜威“学生中心”课程理论的影响,现象教学注重做中学,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重视跨学科知识的融合、运用以及学生的亲身体验,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判断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及合作交流水平,以实现学生自我提升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现象教学一经提出,就有了“芬兰教学取消分课教学”的假说,被认为芬兰进行的是最为激进的教学变革,但是芬兰政府已经多次澄清这一误解,即芬兰的现象教学并不是要取消数学、历史、科学等这些科目,而是在保留传统教学科目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跨学科的主题性教学。
另外,现象教学和我们的研究型课程有共通之处,即事先设定特定任务目标,学生在合作和探究的过程中实现任务目标。区别在于现象教学更加注重跨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而且任务目标的选择,更多地来自学生日常所能接触到的“现象”,相比而言,我们的一些研究型课程所选择的任务目标可能过于偏离学生的日常生活。
(二)“横贯能力”与现象教学
21世纪是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不论是事物还是职业,都经历着快速的淘汰与更新,学生因此面临着职业和生活上的重重未知的挑战。因此,世界各国致力于寻找能够增强学生应对新挑战和适应新事物能力的素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了关键素养(Key Competencies),欧盟使用“Competences”一词,美国制定“21世纪技能”框架(21st Century Skills)、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构建核心素养(Core Competences)、香港地区则为共通能力(Generic Skills)。而芬兰则在此次课改中提出了“Transversal Competence”一词,即“横贯能力”,也有学者译为“横越能力”或“跨学科素养”。尽管各国家地区对这种素养或能力的称呼不同,但都代表在21世纪,各个国家、地区对学生未来必备素养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