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网络舆情事件诱发的原因
 
更新日期:2021-08-23   来源:   浏览次数:32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网络舆情事件诱发的原因是多元的,相关群体和涉及的领域都是多方面的。在9岁孤女被限制消费一事中,涉及对象的特殊性、媒体报道的偏向性、网民对弱势

 
 网络舆情事件诱发的原因是多元的,相关群体和涉及的领域都是多方面的。在“9岁孤女被限制消费”一事中,涉及对象的特殊性、媒体报道的偏向性、网民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等都促使着网络舆情进一步发酵。

1.事件特殊产生网络舆情

“9岁孤女被限制消费”背后关系的人物和事件并不如它表面所呈现的那样简单,事件的源头错综复杂。2012年2月24日陈蔓生父陈东杀害陈蔓母亲、外婆,也就是“记者杀害记者”的新闻,在当年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很多网民对此事件仍有记忆。事件过了八九年后,2011年出生的陈蔓,即陈东的女儿已经九岁。陈蔓身上背负的标签也很多,“孤女”、“杀人犯的女儿”等等,这些无形的标签使网民对“9岁孤女被限制消费”一事产生强烈的关注度。而“9岁孤女被限制消费”这几个字眼即使出现在未曾了解过陈蔓生父事情的公众视野中,也必然会引起一定的关注。一个才九岁的女孩为什么会被称为“孤女”?为什么会被限制消费?这些可能都会是网民在未看报道前产生的疑问。因为九岁女孩还是一个未成年人,尚未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年纪这么小就被限制消费,这难免让人心生质疑这样的法律判决合不合理,情与理何在。
因而,在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的网络媒体中,陈蔓生父曾经的所作所为再次被爆出、孤女被限制消费的判决,这两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特殊事件结合在一起,触碰到网民的神经。同时,互联网的开放性、匿名性、即时性、自由化的特点,使得公民的网络表达更加方便和快捷,催促着网络舆情的产生。

2.媒体报道引导网络舆情

尽管“9岁孤女被限制消费”一事有着特殊性,但是在当下再特殊的事件一旦脱离了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综合报道,定不会掀起大的舆情。舆情就是做人心的工作的。“9岁孤女被限制消费”最初主要由《南方周末》报道,它的报道内容起到了议程设置的作用,引导着网民的情绪。“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的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受众关注哪些事实以及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受众怎么想,但却可以影响受众去想什么。《无力“替父还债”55万,9岁孤女被限制消费》一文中《南方周末》用情绪化的文字带动网民的想法,标题中“无力”、“孤女”这两个词语更体现了编者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充满着人文关怀。《南方周末》借助微博这一媒介抓住网民的同情心理,让这篇富有人情味的报道在12月14日一经微博发布,经过几个小时的民意发酵就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多家媒体也对此报道内容进行转发、评论。
《南方周末》作为主流的传统媒体凭借自身的公信力,主要借助微博这一媒介让事件快速发酵。漩涡视频、搜狐新闻、凤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多家媒体的综合报道,更将事件推向舆情的高潮,进一步引发更多网民的关注和热议。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网络舆情事件诱发的原因

下一篇: 网络舆情事件诱发的原因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