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浅谈“双高计划”背景下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推进措施
 
更新日期:2021-08-23   来源:   浏览次数:41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把准定位,搞清方向双高计划背景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定位高远,国内达到各地区专业的最高水准,优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高端产业技术攻关;

 
 1 把准定位,搞清方向
“双高计划”背景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定位高远,国内达到各地区专业的最高水准,优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高端产业技术攻关;国外接轨国际先进技术,引领建设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完成“中国职业教育模式”。“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层次、数量等均完成最优配置,在此基础上搭建“双师型”教师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对接当地高端产业链,高瞻国际水平,着力于“一带一路”倡议和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部署,逐步扩大对外教育服务影响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树立中国高职教育特色品牌,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意、创业知识与能力,内聚大国工匠情怀,外筑奋进力量。
2 政策支持健全体制机制
目前我国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定义研究较多,不过国家层面上对于“双师型”教师的统一定义和准入标准,认定资格等尚未明确。在“双高计划”背景下,许多职业院校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的认定、管理、奖惩等制度,但依然需要国家明确“双师型”教师及团队的要求,健全“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建设体制机制,丰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从师德师风建设、信息化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教研科研能力、科技企业服务能力、成果转化贡献等多方面建立起一套“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实现认证标准的制度化、规范化与动态化。明确准入标准、能力标准、层级标准等多元化标准,保证“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实施有目标,能达到,树榜样,争先进,起到引领“双师型”教师成长、发展的促进作用。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和监控“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体系,使职业教育最大限度适应产业经济发展,对接高端产业链,达到动态平衡,保持“双师型”教师团队生命力。
政府层面促进建立校企人才互动机制,校方与企业互聘互派,双向认证,引领学校和企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组织合理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和技术攻关服务创新团队,发挥两类组织的优势,共同培育“双师型”专兼职教师团队,充实职业院校师资力量,健全兼职教师分层选拔与管理机制,建设由技能大师、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领衔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建立特殊人才引进机制,做到“一人一议”的“个性化合同”,实行项目工资制或协议工资制,在不改变双方人事关系的前提下提供更广阔的教学科研联系,提高教师与技术人员的交流层次,增强双方的互学欲望,激发深层次的责任感和职业动力。
3 深入产教融合,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产教融合是基于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而决定的,应贯穿于高职院校建设的始终。“双高计划”背景下的产教融合,应把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放在首位,秉承“提质”的前提,理清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需求,共同培养双方的“双师型”教师,结合当地产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持续深入地开展多层级、多形式、多领域的合作,整合双方优质资源,优化双方配置,共同提升团队双方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以“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为平台,承担双方的技术攻关、科技研发、工艺开发、社会培训、技术技能鉴定、X证书培训以及成果转化、课程开发、师带徒等综合职能,开创校企合作新模式。与企业成立职教集团,建立岗位互通、分别管理人事的校企联动模式,联合行业协会完善培训基地的“诊改”工作,结合专业办学特色,主动定位服务“产业链”需求。
4 优化团队结构,重组课程体系
“双高计划”背景下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由于对接产业链以及专业群1+X证书的需要,教师的教学内容从体系化向模块化转变,未来不再会有一个老师讲一门课的情况,而是一个教学团队教学一门课,每个老师负责课程内容中的一个或几个模块,探索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深化教材与教法改革,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特别是实践类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推动课堂革命。
同时吸收前沿科技知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以科技服务、项目攻关为契机,建立现代学徒制新模式。以校企合作一体化平台为载体,整合专职和兼职教师资源优势,共同承担科技创新服务,开展产品研发,指导学生实践创新,孵化学生创业项目,激发师生创新服务活力。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浅谈“双高计划”背景下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推进措施

下一篇: 浅谈“双高计划”背景下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推进措施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