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管理”是一种源于以“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生产”为目标的“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基于流程管理并能延伸至企业各个方面的完整管理体系。鉴于中小型外贸企业在运营、人员、企管方面的特点与短板,及国内外引入精益管理的成功案例,笔者认为,在这类企业中推行精益管理是迅速补齐管理短板、夯实管理基础的有效途径。但是,在推进过程中常常有观念性、习得性和匹配性“瓶颈”问题的伴生。
(一)观念性“瓶颈”
部分企业由于先期没有一定地了解和研究,对精益管理相关理论会存有认识层面的欠缺。例如:认为公司体量较小,管理仅是对业务经营的辅助性工作,助推公司发展的动力有限,因此内部管理方式由企业主或中高层讨论制定即可,没有额外引入全新管理理念的必要性;另外,若引入整套精益管理体系,前期全员培训、层级推广的投入可能与应用后获得的管理效果不成正比,管理成本却会大幅增加。
(二)习得性“瓶颈”
精益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顺畅推行精益管理体系并使其效用最大化,就要非常重视企业内所有个体的参与和个体作用的发挥。对于中小型外贸企业而言,内部人员掌握和运用精益管理存在着难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员工教育层次、学习能力参差且日常工作强度较大的特点,造成精益管理理论的自学难度较大、学习效果难以保证;二是一线人员对精益管理知识与岗位实际工作的结合点难以准确把控;三是引入精益管理体系,在一定范围内需要进行对现有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的改变,员工易产生抵触心理,造成学习和使用精益管理理念指导工作的内生动力不足。
(三)匹配性“瓶颈”
在推行精益管理的过程中,还普遍存在对精益管理体系与中小型外贸企业是否匹配和如何匹配的困惑。例如:认为精益管理这种起源于国外的管理理论,较难符合中国国情,且国内中小型外贸企业涉及的经营领域和内部结构模式大相径庭,单是一套理论体系恐无法与每个企业的具体实际相匹配。同时,中小型外贸企业在管理方面的诉求焦点在于能否提升整体工作效率、能否推动企业创新、能否深化风险管控等方面,而困扰企业经营者的是精益管理理论应如何与这些诉求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