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育人模式的构建
 
更新日期:2021-08-31   来源:   浏览次数:15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心理育人作为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之一,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高校通过打造一个目标双育理念三维互动四级体系五重保障六项举措的1234

 
 “心理育人”作为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之一,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高校通过打造“一个目标”“双育理念”“三维互动”“四级体系”“五重保障”“六项举措”的“123456”心理育人模式,落实“一心五环”、靶向治疗的育心方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一)“1”个目标:育心铸魂
新时代高校要把“育心铸魂”作为心理育人工作的主要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氛围。在心理育人过程中,高校要着重从学生的身心实际出发,在遵循个人心理成长规律和育人规律的基础上,多维度多方式多途径实施心理育人工程,有方向、有计划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引导,缓解心理困惑,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全,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新时代的高校人才。
(二)“2”育理念:家育与校育
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不仅需要学校教育的努力,更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大力实施家校联合心理育人工程,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育人合力,能够更好的找到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对改善学生心态、治疗学生心理疾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强化学校与家庭综合发展理念,建立完善学生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定期“线上”家访、邀请心理专家分享育人方法,切实拓展家校联合渠道, 让家庭育人理念“走进来”,让好的育人方法“走出去”,帮助学生转变角色,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第二,权责明确, 学校以多渠道、多形式、多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心态,坚定学习意志,增强理念信仰,树立爱生活、爱生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家庭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式,营造学生成长的良好氛围,力求家校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同学起到事前预防, 事中联动, 事后共责的有效教育机制。
(三)“3”维互动:校社互动、校校互动、校生互动
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需要加强与社会机构的合作、与其他高校的经验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一,强化学校与社会机构的合作。要充分依托本地医院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协会等组织和学术团体的力量,建设在本地区具有引领与辐射作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示范中心,充分利用心理卫生协会等平台,开展专业培训、业务交流,服务社会。第二,强化各高校之间的经验交流。根据本科、专科、普本、高职等学生的不同层次水平,联合交流单位,不定期开展线上线下育心工作经验分享、育人特色模式分享,共同探索新时代心理健康育人内涵、育人模式与体系化、系统化的活动育人途径。第三,加强学校师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形成“教育结构网络化、教育模式特色化、教育途径多样化、教育人员专业化、教育流程规范化”的心理健康工作特色,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德怡情育心功能,满足学校师生的心理健康需求。
(四)“4”项原则:科学与实效、普遍与特殊、主导与主体、发展与预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知识性、专业性较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合理、适宜的方式方法,贯彻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第一,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讲话为指导,遵循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务求心理育人工作取得实效,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第二,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辩证看待矛盾的两面性,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同时,兼顾个体差异,做到分类、分层、分级“点对点”开展心理咨询与教育;第三,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充分发挥医院心理医生、心理指导中心、各二级学院专兼职心理健康导师、朋辈辅导员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心理排查与咨询、教育与治疗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学生心理自我调适;第四,坚持发展性与预防性相结合,充分利用新媒体、主题班会、专家讲座、心理课堂、专题网站等途径,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传播,重视及时疏导,加强预防干预,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五)“5”重保障:组织领导、队伍建设、制度体系、条件保障、经费
高校心理育人模式的构建,离不开组织领导、队伍建设、制度体系和经费等来“保驾护航”。
第一,在组织领导方面,高校成立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推进,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育心与育德相结合,落实“123456”发展型心理育人模式的构建,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心理健康素质共培养、同提高,培育新时代适应社会发展的大学生。第二,在队伍建设方面,强化专业教师、外聘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委员等工作队伍的统筹规划,分专题、分类别开展业务能力培训,提升分析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完善心理教育专家、经验丰富教师与新教师、学生主要干部“一对一”“传经送道”,增强“把脉问诊”本领。第三,在制度体系方面,完善融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育人机制,大力实施“三全育人”下的“育心工程”,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完善“宿舍心理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学院辅导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四级”快速危机预警防控体系,发挥“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和学生闭环式信息上报系统作用,摸排学生心理状况,科学研判,细分问题类别,具体问题问题分析。第四,在条件保障方面,建设预约接待室、个体咨询室、团体活动室、沙盘游戏室、音乐放松室、情绪宣泄室、心理测评室、认知调节室、体感放松室、培训督导室、图书资料室等各类室内功能室和高空、中空、地面、障碍等室外素质拓展基地,推动二级学院心理健康辅导站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突出和强化二级学院及学生主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功能,组织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发现、甄别和转介学生的障碍性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危机的防范和初步干预。第五,落实专项工作经费,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育人模式的构建

下一篇: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育人模式的构建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