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困境下的乡绅
 
更新日期:2021-09-01   来源:   浏览次数:14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千八百担》创作于1933年,描画的正是3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走向破产的图景。老百姓不管是哪个阶级、哪个阶层的,都穷得要死,没有路子可走,乡绅与佃

 
 《一千八百担》创作于1933年,描画的正是3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走向破产的图景。“老百姓不管是哪个阶级、哪个阶层的,都穷得要死,没有路子可走”,乡绅与佃户共同沦为饥荒受害者、被压迫者和失路者。
小说借宋氏族人的对话展现了农村经济的萧条。上年“夹收旱”,稻价跌到两块五、两块二,几乎与泥土等价;今年籽草不收,稻价却又跌到一块七一块八,“政府里还借大批美国麦”;仁丹、白兰地等洋货霸占市场,糟坊、布店纷纷倒闭,茧业受创。宋氏族人同佃户一样陷入艰难求生的境地:“有饭吃的人家,是筛上面的米粒,点得出的两三颗”。佃户戴老四一家没饭吃,只得寻山上的松子和野菌,“嘴肿舌头僵”也莫可奈何。乡绅叔鸿家投资失败,不知“吃用望哪里开支”;子寿生意失败,债务发作,只能指望义庄的稻谷。粮食是再便宜也买不起的,以致颇阔绰的子渔发出“索性病死了,倒不差似登仙”的感叹。支撑宋氏族人的义庄经费不足,无法满足办小学、壮丁队等各项费用;谁都想通融这笔稻子,但谁也得不到。
与此同时,乡绅与佃户一样受到苛捐杂税的压迫。常年的秋收,佃户要上交一半粮食,减去杂费,余下的不够一家吃用;荒年下他们还面临加租的可能。乡绅也承受着每亩六角六的钱粮附加税和四角的垦务局特捐,即使“十全十收的年成,也只落得个三厘四厘的利”。叔鸿家的一百多亩田,去年丰收还反贴了几十块完粮纳税,今年县政府不准“报荒”,乡绅既无进项、生意亏本,各类赋税却仍要交清,景况可想而知。由此出现一个反常现象:田地无人愿受,成了“倒霉东西”、“瘟神”,“谁见了,谁怕”。以土地为存在基础的乡绅开始卖地,然而荒年下义庄也无力收购,他们只能走向困穷的渊薮。
由此,《一千八百担》展现了破产农村中乡绅与佃农的共同困境。荒年之下,二者都陷入了失路的悲剧。乡绅是剥削者,但同时与佃户表现出身份上的相似性:都是饥荒中缺钱少粮、难以生存的被压迫者。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困境下的乡绅

下一篇: 困境下的乡绅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