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费者个人隐私被侵犯
计算广告是以数据为基础的智能营销方式,而要获得这些及时的用户数据,则不可避免地会侵犯到消费者隐私。网络平台获取的消费者数据普遍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性别、年龄、地域、电话、邮箱等个人基本信息;另一方面则是包含消费者兴趣爱好、行为偏好、生活轨迹等方面的“标签性”信息。
但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很可能是在不自知的状况下被网络平台获取隐私数据并被贴上“标签”的。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点击的某链接或图频、定位的某地点或发表的某言论,都有可能在不自知的情况下被网络平台获取并被贴上某类标签。
同时,消费者隐私数据的被利用方式与传播途径是未知且不可控的。因此,消费者在感叹“为什么我的APP这么懂我”的时候,会产生对于自身隐私泄露的不安感。由此,消费者的隐私受到侵犯,个人隐私变得透明化。
(二)消费者自主选择权力的丧失
计算广告的运作机制是通过搜集消费者个人信息建立消费者数据库,再利用算法对消费者进行消费习惯、消费水平、个人需求等多层次分析,从而为其推送个人定制的广告内容。纵使,计算广告的出现提高了消费者购物的便利性与快捷性,但是这也使得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消费者处于弱方,他们被迫地接受了计算广告信息,从而丧失了部分自主选择的权力。
(三)对人文精神的冲击
计算广告,溯其根本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那么在利益的驱动下,冰冷的计算机器、逻辑严谨的算法机制是否能严格遵守社会规则、充分理解人性呢?答案并不明了。同时,随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人们对商品的选择不再局限于它的使用价值,而是越来越注重其品牌价值。但机器终归是机器,他只能在命令下推算出最符合当下情景的产品广告,而这往往又使得其忽视了消费者对于品牌价值、内涵与精神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