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叙事手法的改动
小说中,作者采取了一种特殊的结构,将小说分为了三个部分,分别是《东风》《西风》和《静风》,三个部分中存在多重叙述视角。第一部《东风》是以潘老的视角来讲述的,第二部《西风》是以顾老的视角讲述的,而第三部《静风》又与前面两个视角不同,是以“我”的视角对整个故事加以还原和补充。这三个部分一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然而直到小说结尾,作者也没有给出一个明晰的真相,但正是在各种声音的相互驳斥中, 凸显出了老鬼李宁玉的形象,使其又上了一个台阶,小说主题也由此突破单一平面,得到立体化的表达。作者采用“复调”叙事策略,使这三个部分相辅相成,读者由此能从多个方面充分感受,与故事中的人物共感。可以说,这种写法是十分巧妙的,一方面,不同的视角让整个故事更加充实,没有了单一视角的局限性问题,另一方面,小说也因此带有了一种缺憾的真实,麦家在小说中时刻表现出对历史真实的孜孜不倦的追寻和思考,他通过种种方式,例如采访当事人及其亲属、查阅当时的新闻报纸等,力图了解到事件背后的真相,他所做的一切都指向了一个方向——告诉读者李宁玉是真正的“老鬼”,但他又不甘于此,用精妙的叙事手法对小说进行解构,让另一个“老鬼”的形象也在读者脑中萦绕,追求的是历史的“相对真实”,丰富并升华了小说主题。这样的叙事手法也切合了小说的谍战题材,给作品增添了紧张、神秘的氛围。
而在电影中,基本按照传统的顺序和补叙的叙述方式来讲故事,其间以“老鬼”的话语作为旁白,推动剧情发展。影片大致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对应小说大致讲述的是第一部《东风》的故事,前一个部分找寻“老鬼”,直到第77分钟,影片借李宁玉之口,告诉大家老鬼就是顾晓梦,至此展开后一个部分——情报能否以及如何传送出去。这两个部分紧密相连,影片内容环环相扣,不给观众一刻喘气的时间,使其不得不参与到电影的情节发展中, 为人物命运变化而心潮起伏,自始至终保持着高度的紧张和兴奋感。此外,影片当中只涉及了中共和日伪这两方势力,删去了国民党军统这一条线索,较之原著更加简洁明了,有利于影片其他方面的展现。这种叙述方式虽与书中不同,但却符合电影的叙述方式,这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紧凑,也更有利于观众理解,实现了从小说到电影在叙述方式上的通俗化改动。
(二)小说内容的改编
小说《风声》中对于人物感情的描写较少,更看重的是解密,麦家崇尚理性,引导读者追求理性之美,也就是他所说的“用大脑写作”。但是在电影中,这一方面做出了较大的改动。小说中的“老鬼”本是李宁玉,而在电影中,“老鬼”变成了顾晓梦。这样的改动,增大了电影的悬念,因为如果电影和小说的“老鬼”是同一人,看过小说的读者早已知晓了影片的最大悬念,在观影时就缺少了乐趣,这样的电影策略将所有观众大致放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平衡了不同的观众。同时,改动也增强了电影的言情性。原本这李宁玉与顾小梦的感情问题在书中都是一笔带过,书中李宁玉的丈夫死于战争,之后与潘老假扮夫妻,而直到外部《西风》中,读者才了解到顾小梦在一切结束后和潘老结了婚,这些关于个人情感的描写都极为简略。然而在电影中,以李宁玉为例,她的身上增添了许多女性的特质,展现了人物柔情的一面,比如在电影中她有了被抓的男朋友刘林宗,影片一开头她就显露出对男朋友的深深担忧,这样她一下子就转化成了战争中的无辜受害者,展现了一个善良而脆弱、痴情而随性的形象。这样身份的转变,为电影增加了一些言情的内容,丰富了原本单一线索的谍战作品,拓宽了《风声》作为电影的受众范围,满足观众的观影体验,为电影吸引了又一批观众。从市场的角度看,观众易于接受这些内容,符合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这样的改动就有其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