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来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礼记·大学》开篇便指出了“立德”是人的最高境界,《左传》中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说法同样明确了“立德”的重要性。由此可见,立德树人对教育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具体来说,立德树人可以从“立德”和“树人”两个层面来解析,一方面,“立德”就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并且能够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另一方面“树人”即要培养能够担负民族复兴的重任,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总的来说,立德树人事实上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新时代人才,而大学生思政课正是落实这一任务的最关键课程。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只有把立德树人作为优先要素,才能重新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函数,对于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立德树人是提升高校教育水平的基本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迫切要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急需高校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首先应具备的便是德。党的十九大报告郑重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的实现离不开教育强国的建设,因而必须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教育部在高校教育的相关意见中也明确要求高校教育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整个教育工作的根本指针,坚持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立德和树人有机结合,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道德教育机制,重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条件,也是使高校学生能够真正成为服务社会的高技能人才的关键一步。
(二)立德树人是提高国民整体素养的重要举措
新中国成立以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念逐渐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灵魂以及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遵循。因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越来越强调要坚持始终把立德树人置于首位。正如古人言: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两个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高校育人更要始终贯彻并落实立德树人的远大使命,努力培养道德意志坚强、精神力量强大、民族品格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帮助青年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就率先打好道德基础,树立正确的“三观”导向,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深刻体会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重要意义,在日后漫长的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中始终做到坚守做人底线,时刻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因此,立德树人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提升整体国民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立德树人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支柱
立德树人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德育放在首位,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念的提出,更加准确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思想觉悟高、专业性强、道德行为意识符合现代文明社会要求的新一代大学生,是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全面的发展的迫切要求。教育教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不仅要靠思政课这一主渠道,还要促使思政课与各学科的课程思政有效融合,真正实现人文科学、社会道德、自然科学等不同学科的融合发展,分层次有目的地推动不同专业学生的进步。各学科进行协同育人,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将立德树人内化于心,以高尚的德行为指引,将所学的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具体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让教育真正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