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有云,“德者,得也”,立德树人思想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随着微媒体不断更新、微传播时时进行、微内容快速生产、微应用持续出现以及微用户的不断增加,微时代环境正对传统育人模式不断提出挑战。以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直播为代表的互联网应用门槛不断降低,大众的日常文娱生活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人人都有“麦克风”,处处都有“传声筒”的现代化的传播模式。CNNIC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到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04亿,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了64.5%,中国网络的消费市场正在蓬勃发展。同时,微时代网络和媒体的自发性也使学生的认知方式与传统立德树人的教育方式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在微博、微信、微视频等网络媒体和信息的不断激发下,大学生更加重感性、重效率、重直观,缺少沉稳耐心和理性思考,导致日常生活中娱乐至上、随波逐流,传统的道德说教已很难使大学生将立德置于思维和行动的首要位置。
(一)微时代环境虚拟化与传统立德树人主导相碰撞
“人之生也,无德以表俗,无功以及物,于禽兽草木之不若也”,道德在人才教育和培养过程中居于首要地位,人才培养的各环节都应服从并服务于道德教育这一核心要求。思政课作为公共基础课的重要部分,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处于重要位置。但微时代背景下,传播方式更加虚拟化,信息更新更加迅速,自媒体发展更加蓬勃,不仅淡化了教育环境的神圣感,而且导致社会主义主流思想逐渐被边缘化,部分学生的理想信念与价值取向逐渐失衡。随着智能手机和微博、微信、微视频等终端和应用的便利化,学生越来越不自觉的被其中新鲜有趣的微内容所吸引,使得手机低头族愈来愈多,传统思政课堂中的学习气氛不断下降,“台上卖力讲,台下奋力刷”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逐渐丧失主动思考的能力,课堂教学效果严重弱化,思政课立德树人作用的发挥受到强烈冲击。因此,能否顺应微时代的发展趋势,合理应对微时代对传统高校思政课所带来的挑战,直接关乎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成败。
(二)微时代传播多元化与学生思想发育未完全相错位
微时代信息的多元化影响高校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构建。微时代校园“两微一端”及各种层出不穷的手机APP以其即时性、流动性、互融性满足了学生即时获取多种信息的需求。大学生自身通常思维敏捷,接受信息迅速,但认知水平、分辨能力参差不齐,难以辩证的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容易对海量信息照单全收。其次,微时代传播的多元化特点改变了学生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模糊了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界限,削弱了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若不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和引导,极易导致大学生三观的扭曲。再次,信息的易得性削弱了教师话语权。微时代信息传播高效便捷,思想发育未完全的大学生很容易在网上查找到所要了解的相关内容甚至现成的答案,却难以正确的进行辨别,使学生逐渐养成了过度依赖网络而缺少独立分析和思考的学习习惯,更有甚者直接抄袭网络上的内容作为自己作业的答案,这不仅丧失了诚信,而且导致教师话语权威丧失。学生学习易受网络舆论影响,更滋养了懒惰和依赖的心理,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三)微时代信息共享化与传统思政课形式单一相冲突
在传统的育人形态中,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指导等教学环节中居于主导地位,教育模式较为单一。但在微时代,信息更加开放、共享,人们获取信息和学习的方式日趋多样化,这为学生自主获取和筛选信息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方法,师生间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和地位已悄然错位,教学双方在知识获取方面的界线已不再清晰,教师难以继续拥有获取信息优先性的特权,很多大学生甚至能够先于教师获取相关的知识和资源,大学生学习的方式逐渐由传统的被动学习向自主获取转变。在这种转变下,如何处理微时代信息共享与传统思政课形式单一之间的冲突,使思政课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主要通过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说教式”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通过“自主性”、“发现性”、“探索性”的学习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对道德学习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