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通常与学校合作开展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博物馆主要负责馆内事务,如提供专门的场地、辅导教师、活动所需的各类材料等,提前设计研学实践教育课程,确保中小学生在场馆内活动的人身安全等;学校主要负责馆外事务,如制定整体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计划,组织学生研学期间的食宿行等。这种模式最为常见,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避免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华而不实、流于形式,真正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值得深思。
1.博物馆开展研学实践教育的辅导教师数量不足
伴随着博物馆各项业务的拓展和观众量的增长,一些博物馆受固定的人员编制限制,缺乏充足的负责教育活动的人员,在开展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时面临人员不足的情况。尤其在寒暑假观众来博物馆参观的高峰期,很多博物馆首要任务是确保观众在展厅参观的安全,多数辅导教师只能被安排在展厅负责维持秩序或定时带团讲解,很难满足教育部门或学校提出的针对某个年级或年龄段学生的专业化需求。
以科技馆为例,根据中国科技馆2015年“全国科技馆展教人员状况调查”课题组所作的《全国科技馆展教人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调研的95家科技馆有全职展教人员2683人,但平均到单个科技馆的展教人员数量并不多,七成以上(72.2%)科技馆的展教人员不足30人,其中24.4%的科技馆内部展教人员不足10人、28.9%的科技馆内部展教人员有10~19人、18.9%的科技馆内部展教人员为20~29人。尤其是在寒暑假旺季和节假日,展教人员严重缺乏,大部分科技馆(74.7%)使用志愿者来缓解展教人员匮乏的现状,其中98.1%(九成以上)的志愿者为学生,多数情况下仅能对观众提供导引等服务,无法承担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辅导教师的任务。中国科技馆新馆2009年开馆,展教部门的员工总数由2008年(老馆)的109人(编制内105人、派遣制4人)增加到2019年的236人(编制内75人、派遣制161人)。虽然在全国范围内来看,中国科技馆的展教人员数量位居前列,但和近几年来年均服务观众总数约400万人次的数量相比,每位展教人员需要至少年平均服务观众16949人次,工作任务极为繁重。
随着国家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的日益重视、全面开展,无疑会进一步加剧博物馆教育人员匮乏的现象,博物馆亟需整合、扩展教育人员队伍。
2.博物馆开发的研学实践教育课程质量有待提高
一些博物馆在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时,仅是“走马观花”组织学生参观展厅并进行简单的手工体验,缺乏因材施教的课程设计方案;一些博物馆进行了初步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设计方案,但缺乏个性和特色,并未与特定学生群体的研学实践教育需求完全结合,如无论面向什么年龄段的学生,都统一采用格式化的课程教学和教育活动,有些低幼化的活动并不适合初、高中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
产生上述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博物馆对研学实践教育课程的研发不够深入,并未沉下心来踏实细致地针对本馆乃至本地域文化资源特色进行梳理、整合和研究,从而导致课程整体质量不高;其次,博物馆对学校教学内容不够熟悉,课程无法对学校教学进行有效地延伸和补充;第三,博物馆对不同年级、年龄段、性别、地域的学生知识水平、认知现状和心理特点缺乏足够的了解,活动内容与学生需求并不完全匹配。
3.博物馆研学实践教育效果缺乏评估
目前,一些博物馆意识到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开展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对这些课程或教育活动的内容、效果等普遍缺乏评估,或评估不够专业。常见的评估形式为博物馆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但为了节省观众的答题时间,通常仅设计一两页纸的简单问题,无法从深层次上对课程或教育活动效果进行评价,不利于博物馆对该工作进行反思和提升。
为规范流程、提升质量,引导和推动研学实践教育健康发展,2016年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研学旅行服务规范》,明确指出承办方应针对不同学段特点和教育目标,设计研学旅行产品,承办方(研学旅行基地)应对各方面反馈的质量信息及时进行汇总分析,明确产品中的主要缺陷,找准发生质量问题的具体原因,通过健全制度、加强培训、调整供应方、优化产品设计、完善服务要素和运行环节等措施,持续改进研学旅行服务质量。2019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发布《研学导师能力评价》《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实施规范》《研学旅行基地建设与服务规范》团体标准,对研学实践教育的效果评估做了进一步要求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