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课外阅读研究现状
教育学专著《学记》提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意即,大学的教育活动,要按时令进行,且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有课外作业。这里提到的课外作业就包括课外阅读,可见,早在古代课外阅读已经很重要。
1923年6月颁布的新学制课程纲要规定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的教材分为三大段落,每一段落都以读书领先。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梁启超先生“教人以研究的方法”的语文教育思想主张,教学生读书,要使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并磨练出善读书的脑力。四十年代,叶圣陶、朱自清合著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可供中学国文教师教学参考,也可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用书。
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学生阅读计划。
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2003年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在三年中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且在教学方面的建议是: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共同提高阅读能力。
(二)国外课外阅读研究现状
1993年,新加坡《中学华文科课程标准》的附录三“课外阅读指引”中指出:“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和扩展。学生学习语文,单靠课堂的学习是无法把语文学好的。只有把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需要一个完整周祥的计划,这包括课外阅读的选择,实施的方法、时间以及阅读后的考查活动等。
俄罗斯的语文教育界认为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
《世界教育信息》载: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格里大卫在“教育周”演讲中,激励所有加州人为阅读采取行动。
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宣布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
1997年,美国克林顿总统的教育改革方案,把阅读列为三个主要教育目标之一。1998年10月克林顿签署阅读卓越法案,美国的学生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
二、概念界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是这样给阅读下定义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指在学校老师的指导和安排下,学生针对教材和学校指定书目进行的阅读活动。课内阅读以课堂为依托,以教材为主要阅读对象, 是一种有规律、有组织的学习方式。课内阅读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外阅读则是相对于课内阅读而言的,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拓展。课外阅读是指学生自主支配阅读时间、自由选择阅读内容的自主读书方式。课外阅读更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阅读是中学生获取大量知识的重要途径,阅读的本质是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及语言水平。阅读能够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健全中学生的人格。由于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内容有限,中学生阅读的主要途径便是课外阅读,因此,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要求中学生必须进行课外阅读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叶圣陶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它们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语文这个工具。” 《语文课程标准》在给语文学科定性时,除了继续突出语文的工具性之外,更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个性、人格、精神世界的关怀,关注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坚定的信念、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等等。中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以及品格的形成,仅仅靠简单的说教是很难形成的,课外阅读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洞。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中学生通过看有意义的课外书,与古今中外的学者、大师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沟通,从而深受启发和影响,进而改变已有的错误观念和行为,让他们发自内心的主动蜕变,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学以致用。
语文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有这样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是说,体验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而现在的中学生大多被死死的捆绑在校园,固定在狭窄的教室里,连短暂的寒暑假也被学校各种补习和家长的各种兴趣班所填满,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体验生活,这个时候,便需要“读万卷书”来填补这个空缺。读课外书是对他们课外生活的丰富,让他们在书的海洋里寻找自己的快乐和自由,与生活接轨,与社会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