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浅谈新发展理念视域下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
 
更新日期:2021-09-08   来源:   浏览次数:32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推进乡村农业品牌创新,加大创新型人才引进力度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进乡村农业品牌创新发展是提高乡村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实现乡村

 
 (一)推进乡村农业品牌创新,加大创新型人才引进力度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进乡村农业品牌创新发展是提高乡村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将人才置于首要位置,注重本土人才培养,坚持引育并重,制定激励政策,增加外来人才加入的吸引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做到畅通渠道“引才”、多措并举“育才”、不拘一格“用才”,立足乡村发展实际,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尤其是对创新型人才的引进显得更为紧迫。首先,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等因素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要根据不同的地理优势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开发,实现本地区乡村农业品牌创新。如西北地区就可以利用高原独特的自然条件,打造绿色无公害的蔬菜等农产品品牌。其次,国家还要加大对乡村创新项目的支持,完善创新资金配套体系,健全完善对乡村创新项目的评估支持体系,鼓励相关企业积极投入乡村产业项目的创新中来,增强乡村创新的动力。最后,在培养本区域创新人才的同时积极吸引外来创新人才,相关部门可以制定外来创新人才奖补政策,便于吸引有能力、有创新项目的各类人才积极投身全国各地的乡村振兴事业中。
(二)协调发展集体经济,稳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著名的水桶定律深刻地揭示了协调发展的重点--补短板,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为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必须坚持协调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以协调促发展,主要是协调推进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建设以及协调推进城乡发展。第一,逐步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各地区应结合当地实际,努力拓宽集体经济增收途径,充分发挥集体经济优势,打破地域限制,探索新发展模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乡村跨越式发展。第二,有序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是全面的,推进乡村振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农民素质提升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农民思想文化教育,拓宽文化活动载体,增强农村文化活动的多元性,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三)绿色生态农业生产,加快宜居乡村建设步伐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要想加速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具体做到如下:第一,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首先,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国家相关扶持部门可以组织各乡村开展一些环境保护和质量提升活动,推动环境质量的提升。其次,因为种植的原因,乡村对化肥和农药的需求度比较高,因此相关工作部门要加强对化肥和农药等污染源的规范管控和综合治理,建立乡村废弃物排放约束机制,加快推进乡村生态的保护修复。最后,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制定绿色发展政策,建立绿色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水平和附加价值,激励基于生态工程的循环农业的发展,促进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同步提高。第二,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建设宜居乡村。相对城市而言,乡村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要将农村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包括生态观光农业、乡村休闲旅游业等,形成与经济发展互促、美丽乡村与农民富裕并进的局面。
(四)以开放促发展,助推第三产业快速成长
开放发展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和外在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以开放思维推进乡村振兴、以开放市场环境汇聚要素资源、以对外开放促进产业升级,以开放的理念引领乡村振兴实践,促进乡村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第一,提高乡村信息接收程度,大力吸引外来投资。针对目前众多乡村出现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我们要强化外部市场信息的宣传力度,推动乡村与外部市场的信息交流互动,进一步加强与外部市场的衔接,逐步提升乡村市场的开放程度。第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和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用乡村本身具备的休闲、放松绿色、健康环境带动本地休闲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使乡村第三产业依托于第一产业而茁壮成长,从而增强乡村的吸引力,吸引村民返乡创业,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浅谈新发展理念视域下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

下一篇: 浅谈新发展理念视域下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