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摊行业政策背景
2020年3月,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实现公共利益,助力复工复市,成都市城管委制定了《成都市城市管理五允许一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助力经济发展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实施审慎包容监管政策。其中,“五允许”是指疫情防控期间,一、允许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二、允许临街店铺临时越门经营;三、允许大型商场开展占道促销;四、允许流动商贩贩卖经营;五、允许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企业扩大停放区域;“一坚持”是坚持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监管[2]。自成都市人民政府官网公布《措施》以来,成都市各区域高度重视、迅速响应、持续推行。
2.成都市摊点设置情况简介
截至2020年5月22日,成都全市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4个,允许临时越门经营点位17748个,大型商场占道促销点82个,流动商贩经营点20891个,助攻辖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98%。摊位点分布于犀浦、郫县、德源箐蓉、团结、红光、雍渡、温江花土、青白江同福苑等183个夜市。其中,“地摊经济”最活跃的五个区域依次为春熙路、双子桥、驷马桥、奎星楼街和玉林路,摊点涵盖零食小吃、服饰首饰、玩具、美妆、电子、宠物、日常生活产品等各类型。
3.成都市地摊行业发展优势
2020年初,“地摊经济”凭借其就业灵活、前期投资少、规模小、风险小、人力成本低、无时间限制等特有的行业优势在稳就业、促消费、保民生,助力复工复市方面大放异彩:一是直接或间接增加80000个就业岗位,为低收入或无收入人群提供了正常生存保障;二是在助力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地摊的存在也源源不断的为居民的生活提供着便利。地摊产品种类繁多、价格低廉、方便及时,受时间、地域空间限制条件较少,经常活跃于小区、学校、夜市、景区等,符合大众的消费习惯,能够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和居民之间的消费关系达到了一种较为稳定的平衡;三是“地摊经济”也悄无声息地为城市增添了不少烟火气息。街边小贩的热切吆喝,流动摊点的缕缕香气,热闹涌动的人群……地摊经济的活跃不仅带来了个性化的生活产品、美味的地方小吃,摊点上的各种手工的非遗文化产品、稀有的文玩书画、古董玉石也走入大众视野,憨厚的国宝周边充满了“烟火气”和“蜀都味”,让成都市更接地气。“地摊经济”作为地方文脉特色表现之一,不断刷新着城市的文化魅力,让成都市更接地气。
(二)描述性分析
在调查对象中,有效问卷(摊主篇)的基本信息统计如表1所示。从性别来看,“女性”所占比例较大,为62.5%,;从年龄上看,各个年龄段皆有分布,其中“20-30岁”、“30-40岁”和“40-50岁”居多,三者合计占比73.44%,摆摊人群以青壮年为主,这符合社会就业情况;从月收入来看,中低等收入的摊主占绝大部分,“1000-3000元”和“3000-5000元”两者合计占比75%。而低收入摊主较少,“1000元以下”占比仅为15.62%。从教育程度上看,“初中学历”和“高中学历”居多,两者合计占比64.06%,“小学及以下学历”占比最小,为15.62%,而“大学学历”也有不少,占比20.31%。因此,摊主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在从事的职业类型方面,“服务行业工作者”占比最大,为59.38%,而“学生”占比14.06%,除此之外的其他职业类型摊主占比都不足10%,说明“服务行业工作者”是摆摊人群主体,这与地摊行业的职业类型相契合;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居多,占比65.62%,而“未婚”和“离异”占比分别为23.44%、10.94%;从经营类型上看,“全职”和“兼职”所占比例较为均衡,全职占比54.69%;于经营时长而言,“1年以下”占比最大,为46.88,这印证了新冠肺炎疫情下地摊经济热度高涨的情形。而传统地摊行业本身早已受到社会关注,“1-2年”、“2-3年”和“3年以上”合计占比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