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三农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更新日期:2023-10-11   来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浏览次数:44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三农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第一产业出现的几个重要问题之一,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这三个问题的统称即为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最早是由经济管理学博士

 
“三农”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第一产业出现的几个重要问题之一,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这三个问题的统称即为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最早是由经济管理学博士温铁军于1996年正式提出,于2003年正式将“三农”问题引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成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主要是指在目前中国的二元社会中,随着城市不断的现代化,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城市居民不断殷实,而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
其实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关注过“三农”问题,但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国家一直都在强调拉动内需,而三农问题尚未解决,拉动内需的根本动力不足,仅靠城市居民优化消费结构助力消费的力度远远不够,三农问题的解决已经迫在眉睫。中国的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据大部分,三农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内需的拉动和现代化的进程,三农问题必须提到日程上来。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三农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尤其在目前中国经济正在急速转型,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压力,第一产业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必须也要及时的发展、调整,才能更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
二、当前三农问题的现状
三农问题由1996年就已经提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三农问题是动态的,并不是静态的,很多人总是用传统静态的观点看三农问题,这是值得商榷的。在新时代应该利用动态的观点去看三农问题。树立新的观点和理念
(一)农业的现状
从1978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至今,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粮食得到了增产,满足了全国十几亿人口对粮食的需求,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回过头来,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去经营土地,这种体制在这么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助推了“小农思想”,增强了农民的小农意识,农民总是跟着政策去走的,所以这种制度的实行导致了土地分散严重,对当今农业现代化和集约化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农业结构问题。当前我国的农业结构仍然是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渔业,林业为辅。种植业占到了54.5%,养殖业占到30.9%,农业结构的调整出现了困难。纵观这十几年政府农业政策的实施可知,其大部分都在倡导种植业的发展,是政策助推了种植业的发展。从减免农业税到农业补贴,这些政策的实行无疑都在推动农民去大力发展种植业,所以也无形之中造成了农业结构向不合理的方向变动,给农业结构的调整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二)农民问题
1.农民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
农民自身的素质的问题源于实行户籍制度导致农村环境的相对封闭造成的,自形成户籍制度以来,是制度无形之中把中国分成二个部分,一个是城市,一个是农村。一方面国家大力提倡城市的大力发展,提升城市居民的素质。另一方面国家忽视农村的发展,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思想便落后了,相互比较便有了极大的差距,这才导致农民自身素质很难去提高。
2.城乡贫富差距过大,农民收入有待提高
农业人口增长过快,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同时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据统计,农业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占64.8 %,农业就业比重高达50%,这种比例明显偏高,在农村,占农村人口的70%的劳动力拥挤在农业领域,农民收入的60%左右来自农业,而且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造成农民收入较少。这种程度的日益深化严重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这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无疑造成了压力,
(三)农村问题
农村的发展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环境和资源两方面的问题。
1.农村环境恶化
近些年农业的环境逐渐恶化,其主要表现在乡镇企业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污染。逐渐兴办乡镇企业,这是改变农村的经济增长方式,但是由于政府的监管不足和企业的责任心缺失导致农村环境污染严重,给农民的生活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污染,我们不愿意再走城市的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我们应该寻求农村适合的发展道路,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2.城市对农村资源的掠夺
这些年城市的快速发展由农业提供支持,国家提倡农村哺城市,但这背后实质上就是一种资源的掠夺,这个也极大程度上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纵观当前的三农现状,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一切的核心是农民。要从农民出发,那样才会有针对性,那么三农问题的解决才会得到发展。

二、研究反思
1.“三农问题”的解决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有许多专家指出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要逐渐市场化,引入市场机制,让市场经济去解决,让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依据目前改革的初期,如果让市场占主导地位去解决三农问题,可能会损坏农民的利益,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不会受到太大的损失,该问题的解决初期必须要让政府占主导地位,依靠政府的力量,以政策做引导,循序渐进的实现市场化。
2.正确理解城市和农村的关系
城市和农村是合作关系,非附属和竞争关系。我们要正确理解城市和农村的关系,理解城市和农村是合作的关系,并不是社会资源争夺,竞争冲突的局面。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与收人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向非农产业与城市转型的推动力,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与一定的剩余资金,可以向非农产业与城市地区流动、集聚与发展。而城市化中过程中,城市的发展对农村的发展也有很大吸引力和拉动作用,能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三农问题的解决应该趋于现代化
三农问题的解决主要是增加农民的利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形成有利于农民自身发展的环境,而并非只是简单的让农民进城,改革户籍制度和造城运动。近些年,中国提出大力促进城镇化建设,但是中国和国外的环境国情不同。国外的城镇化是在城市和农村同等的条件下进行的,而中国的城市和农村有着极大的差距,若不缩小城市和农村的差距,盲目的大力开展城镇化,最终将会导致城市化发展趋于畸形,城镇化靠的是内涵而不是表面含义,所以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推进农村发展的现代化。
4.理解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
三农问题的解决的目标是增加农民的利益,这是正确认识三农问题的本质。纵观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来国家对农业问题的关注程度一直高于农民问题,对农民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一直较少,但是从中国当时的情况来看,是可以理解的,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问题在当时迫在眉睫,城市和工业的发展都需要农业的支持,但是当前的农业问题基本得到缓解,粮食每年平稳增产,剩下的也就是农业现代化的问题值得去继续探索。一直强调促进城市的发展,农业哺工业,农村哺城市,农民哺城市居民,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表明城市已经发展起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还是组成社会最基本要素的人实现致富,实现收入的提高。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重视农民。

表一:2004-2013年农村和城市可支配收入情况表
币种:人民币
年份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同比增长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同比增长率
2004 2936.4 13% 9421.6 11.20%
2005 3254.9 10.80% 10493 11.37%
2006 3587 10.20% 11759.5 12.06%
2007 4140.4 15.40% 13785.8 17.23%
2008 4760.6 15% 15780.8 14.47%
2009 5153.2 8.24% 17174.7 8.83%
2010 5159 0.11% 19109.4 11.26%
2011 6977.3 35.24% 21809.8 14.13%
2012 7916.6 13.46% 24564.7 12.63%
2013 8895.9 12.37% 26955.1 9.73%

从上面的表一,我们可以了解到:2004-2013这十年间我国的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农村居民的纯收入从2004年的2936.4元增加到2013年的8859.9元,增长的幅度较大,但是从2013年来看,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倍之多,可见其差距仍然较大。这是目前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5.从农民的角度去看三农问题。许多时候,我们只是缺乏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增加农民利益上面,许多措施的实行只是我们的一个主观建构,农民真正需要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当今“三农问题”的解决,我们能不能从农民的角度去出发,看看我们的农民到底需要什么,真正需要什么,然后带着他们的角度去看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至关性作用。

四、对策研究
(一)建立农村人才引进制度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但是当前农村的现状对于人才引进缺乏巨大的动力和有效的机制。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医疗体系的不完善,这些都对人才的引进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但是针对目前的状况人才机制必须要建立,国家则需在这方面要发挥全局作用。目前有“大学生村官”制度,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人才危机问题,但其具有片面性,不具有普遍性。农村的发展缺少的是新的思维理念,需要各种人才去支撑农村的发展,不仅要走对大学生开放农村市场的道路,更要走由对大学生开放转变向为全民开放的道路,让那些想投入农村,扎根农村并想在农村有所作为的人到农村中去,政府政策的制定可以向这方面倾斜,提供有关的优惠政策。不仅有经济市场竞争机制,而且还有开创农村竞争机制。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三农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 三农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