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空间的实践
属于表征层面的“空间的实践”包括人们在创造空间过程中形成的空间组织和开发方式。社会成员通过惯例性或创造性地改造活动实现对空间的生产和再生产,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共鸣。对北村韩屋村来说,空间的实践是指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物理性空间和文化氛围。
北村韩屋村位于首尔市中心,因坐落于清溪川和钟路的北边而得名。北村背靠海拔463米的北岳山,西边是朝鲜时代的宫阙景福宫,东边是世界文化遗产昌德宫。北高南低的地势不仅有利于雨季排水、冬季保暖,南边辽阔的视野还能眺望到南山的风光。北村的韩屋最初使用韩式砖瓦、木材等天然材料建成,小巧精致。随着都市住宅的开发,为了满足人们对住宅密度和私密性的需求,北村韩屋的构造被改进并出现了装饰主义的倾向:厅堂安装上了玻璃门,屋檐则用上了能够防锈的镀锌板,北村韩屋的传统美与现代化构造由此交相辉映。
北村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朝鲜时期是王室贵族的居住地。根据1906年的户籍统计资料,在北村居住的10241人(1932户)中,“两班”和官僚占据了总人口的43.6%。日帝强占期北村成为了独立运动家们的居所。如今,先人们生活的烙印遍布北村的每一个角落:这里既有作为朝鲜半岛历史上最后一位君主纯宗“嘉礼”举办地的安洞别宫址(现丰文女子高中),也有朝鲜时代处理宗室诸君封爵、承袭、婚丧嫁娶等事务的宗亲府遗址;沿着昌德宫的石墙漫步,就能看到苑西洞工坊街,这里曾居住着朝鲜时期为王室工作的匠人,现在则成为了传统工艺传承人和艺术家们的活动地带;独立运动家们曾活跃的现安国洞学校胡同和嘉会洞韩屋胡同一带,也成了韩国近代史的见证地。
20世纪60到70年代,北村的多所学校随着城市发展中心往江南的迁移也随之搬迁,大规模建筑在学校的原址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给北村的景观带来了变化,保护北村的必要性开始显现,社会各界由此开始探索北村的开发和保护方式。现在的北村拥有5处史迹,4处首尔市民俗材料,3处有形文化财产,1处文化财产资料,此外还有石井十五井,广惠院址和被列为首尔未来遗产的韩龙云故居、旧韩国美术馆等;朝鲜时代建成的街道、水渠以及韩屋至今都保存完好:现在的桂洞街、北村路、三清路、昌德宫街等胡同均可以在1750年的《都城图》、1892年的《首善全图》和1972年的《京城市街图》等地图中寻觅踪影。
现在的北村不仅仅是生活居住地,工艺人的创想空间,更是韩国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缩影。朝鲜时代权贵们的工作生活,近代独立运动家们的救国运动,以及现代社会对北村的保护与开发,造就了如今传统与现代碰撞、交融的北村:古色古香的街道上林立着别具一格的咖啡馆,艺术家们也纷纷驻入开起了工作室,来自世界各地、肤色不同的人们驻足于此,共同感受着时光的沉浮。
2. 空间的实践
属于想象层面的“空间的表征”,又被称为“构想的空间”,思想家们在这一空间中通过交流,构想出对应的空间语言符号系统,以此实现对现实空间的干预、控制和建构。比如城乡规划师首先构想出对都市、村落等空间的利用规划,之后将这些规划运用到现实空间的建构中。本节将从北村的开发进程、保护政策,开发后的空间形态与运营企划这些层面来进行分析。
1)北村的开发进程和保护政策
北村的保护和开发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上文提到,由于大规模建筑在北村周围新建起来,社会各界开始意识到了保护北村的必要性后,1983年北村被指定为“第4种美观地区”并正式实施韩屋保护政策。但没有与居民协商,以行政主导的方式来实行的这一韩屋保护政策,与因北村路的扩张而拆除大量韩屋的这一行为,引起了居民的不满。迫于压力,政府放松了对北村的保护,导致了现代住宅的涌现,北村的景观也被迅速毁坏。1999年,在居民组织“(社)钟路北村修缮会”的要求下,首尔市、专家和居民一起制定了新的北村保护和开发计划,与之前相比,新计划引入以居民自愿为原则的韩屋登录制度,意将北村打造成为传统住宅形态和文化体验为一体的观光名所。这一系列措施统称为“北村修缮基本计划”并于2001年起正式实施。2002年,首尔市出台了《首尔特别市韩屋支援条例》,用来规范韩屋维修资金的使用;2008年,为了促进首尔传统景观的恢复和住宅类型的多样化,提高首尔作为历史文化都市的潜质和价值,首尔市于12月发表了“首尔韩屋宣言”,宣言的主要内容有加大对韩屋保护的资金投入,保护濒临消失的韩屋,修建新的韩屋。2015年,“韩屋财产宣言”出台,该宣言对韩屋进行可持续保护的同时,开始重视北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住宅管理等服务。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为北村的发展提供了引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