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议题讨论中升华语言能力与思辨思维
 
更新日期:2021-09-23   来源:   浏览次数:15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凝练议题语言运用是理解别人传达的信息或表达自己信息的过程(Cele-Murciaetal.,1995)。再者,根据Bachman和Palmer(1996)语言使用的模型,听

 
 (1)凝练议题
语言运用是理解别人传达的信息或表达自己信息的过程(Cele-Murcia et al., 1995)。再者,根据Bachman和Palmer(1996)语言使用的模型,听力理解技能是听力理解能力在某个(些)特定的语言风格场合,为完成某项语言使用任务时的表现。这种表现跟语言使用者的语言知识、话题知识、个人特征、策略知识、情感特征以及语言使用环境的特征和人物特征都有关系。语言使用就是以上诸多因素的相关作用[1]。听力教学不是单纯地完成听力任务,而是在学生完成对听力文本的主题和大意的掌握后,教师需要深化学生对该听力话题的深层思维认知,以言语进行具象的表达。
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注意协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故每一模块的听力教学任务完成后,都会布置相关的讨论议题。由于课堂教学时长有限,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学习通的优势,将每一讨论话题发在讨论区,规定好评分标准和作答要求,鼓励学生以语音形式作答,教师及时回馈并给予学生一些语音、语言上的指导,做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促进教学效果。通过长期训练,学生们现在能做到就某一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研究注意到学生能将课上掌握的词汇和表达运用到自己的观点中,且明显地感受到学生在语言质量与思维能力上质的变化,发现问题的敏锐度变强,分析问题的视角更全面,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多元。下列五个议题是听力课上学生参与讨论的部分议题:
1. If you found a huge sum of money on the pavement, what will you do?
2. What public behavior disturbs you most?
3. How do you deal with conflict between you and your roommates?
4. Why do Asian-Americans lack the political clout like other ethnic groups in America?
5. What do you think of women’s shouting against gender discrimination online these days in China?
(2)聚焦问题
不难发现,以上五个问题均是与表2中听力模块相应的讨论议题,问题1是在听完主人公Charlotte描述捡到钱包后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和故事发展后,学生在回答时注意运用虚拟语气表达出自己所面临的这一道德问题;问题2是关于讨论公共场合令人不适的言谈举止,该题讨论笔者要求学生以文字形式作答,通过评论区留言,学生们都可以在评论区阅览同班同学对该问题的观点和看法,也在独自审视着自己的日常举动,默默更进一言一行;问题3安排了相对较长的教学时间,教师讲述自己大学宿舍生活遇到的矛盾与处理态度,学生们耐心聆听,若有所思,表示有共鸣,上课时主动举手回答,分享与室友相处的小妙招,这堂课的学习氛围非常好,学生们关注度高;问题4是关于亚裔美国人在美国的政治权利问题,该模块话题比较复杂,跟历史、文化、种族等诸多因素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听力教学任务后,课后安排学生阅读和观看华裔在美国的相关报道和采访,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后再表达自己的观感和态度。
问题是思维的引擎,实行问题探究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用问题引出主题,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愿望;用问题贯穿教学的起承转合,引导学生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用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发掘学生感悟真理的潜力。
(3)深化思考
问题5关于性别平等的讨论在当下中国语境中显得尤为必要。学生们在网络上经常看到铺天盖地的女权或“女拳”报道,或激进或污名化,这一切都在冲击着正在建立三观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课上笔者展示了时下热点争议的问题,如国外的“me too”运动、国内脱口秀演员杨笠的男性“自信论”、网红拉姆遭遇家暴致死等报道,鼓励学生们去思考性别平等的本质体现在何处、性别平等是否意味着男女对立、为了实现性别平等当下的政府、社会与个人可以做些什么,最后让同学们自己思考回答为什么社会和网络上出现了越来越来呼吁反对性别歧视的声音。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议题讨论中升华语言能力与思辨思维

下一篇: 议题讨论中升华语言能力与思辨思维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