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浅谈地方高校校园雕塑政策演进及其发展
 
更新日期:2021-09-26   来源:   浏览次数:13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地方高校校园雕塑发展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伴随着公共雕塑事业发展起来的。笔者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整理,按照时间脉络梳理,大致经历了三个

 
 地方高校校园雕塑发展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伴随着公共雕塑事业发展起来的。笔者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整理,按照时间脉络梳理,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公共雕塑事业发展起步
1978年“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始意识到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差距,开始反思应试教育的弊端。1985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将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定位为“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①,提出“素质教育”概念。与此同时,1982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发起《关于在全国重点城市进行雕塑建设的建议》②,公共雕塑建设开始在全国兴起。正是在国家“素质教育”改革和中国公共雕塑事业发展的双重推动下,地方高校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校园雕塑也开始兴起。
早期的校园雕塑大多突出政治性、思想性,运用写实手法表现教育的主题,题材以历史名人雕像、纪念性雕像居多,并附有碑文简介。人物雕像采用石膏或水泥,结构有半身像、全身像,以革命先驱、名人学者塑像较为多见。三明学院“三校”合并前的校园雕塑很多已被新的建筑物取代,保存下来的并不多。笔者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最具代表性的是原三明职业大学的陶行知像和三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掷铁饼者”。目前仍存在的是原三明职业大学的陶行知像。雕塑为全身像、白水泥材质,运用写实手法塑造大教育家陶行知面容和蔼、严谨自律的形像,寓意“行是知之始”的育人观念。“掷铁饼者”据校史考证,是原三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借美术教具翻印的一座石膏雕塑,原创为古希腊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描绘了投掷铁饼运动员的一个典型瞬间动作,放置在校园中用来表达一种奥运精神、拼搏精神。这些人物本身跟学校建设并没有直接联系,其特点是,人物所展现的精神风貌,在引领学校意识形态、弘扬办学治校精神、倡导继承历史使命等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二)地方高校快速扩张与公共艺术事业快速发展时期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③。同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关于高校扩招的决定。地方高等专科学校纷纷联合筹办本科,加大对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开始扩建扩招。2006年,建设部印发《关于城市雕塑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首次引用“公共艺术”概念,将城市雕塑纳入公共艺术的范畴,并指出“城市雕塑建设涉及公共艺术和公共环境等众多领域”④。在高校扩建升本和公共雕塑创新发展理念的双重推动下,地方高校校园雕塑获得快速发展。
这一时期,地方高校校园雕塑借鉴西方公共艺术经验,朝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雕塑发展。雕塑题材多以星星、球体、箭头、线条等抽象的艺术符号表达展望未来、飞翔、青春、梦想的主题,材质逐渐向不锈钢、玻璃钢、金属铜过渡。例如三明学院筹备升本时期修建的校园雕塑“走向更高”。雕塑运用抽象的线条描绘上升的“火焰”、“手牵手”的意象,用阶梯表现更高走向,寓意学校升格为本科迈向新台阶。抽象雕塑运用象征性的艺术符号表现形式的美感和隐喻的象征内涵,配合现代建筑风格,展现地方高校现代化的办学理念。抽象雕塑“通常矗立在离校门口不远的空旷地带,位于行政楼或教学楼的正前方,与旗杆一道,安设在学校空间规划的中轴线上”⑤成为校园的标志性雕塑。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浅谈地方高校校园雕塑政策演进及其发展

下一篇: 浅谈地方高校校园雕塑政策演进及其发展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