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构建“本-硕-导师”创新创业体系
针对上述“研究生-研究生”“本科生-本科生”的割裂创新创业模式,通过分析这种模式对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相互限制,以本科生和研究生交流少的原因分析为基础,结合目前高校导师配置大多为一个导师带几个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模式,构建出以导师为联系枢纽的“本-硕-导师”创新创业模式,该模式可以将研究生理论性的课题通过本科生手里强化本科生在校期间基础的实践能力,同时并不会将本科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分裂,在研究生以及导师的带领下,本科生会更加注重研究的方向性而少走科研弯路,研究生在过程中强化自身责任心并检验研究成果的实际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本-硕-导师”新模式的人才构建打破原有割裂形式,为创新创业创造可持续活力。
2.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习近平曾支持指出,青年学生要积极开启创业理想、开展创业活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本科生通过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在对原有实践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有方向地强化和总结。对原有创新创业项目实践进行转换与更新。本科生相较于研究生,更偏重于专业知识的积累应用,创新创业项目中,专业知识可以得到有效运用,落地实践对基础知识强化具有反作用。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是专业知识和实践运用的结合,本硕博导师制推动本科生双向培养。
在实践研究中,创新创业方向性指导对于创新经验不丰富的本科生来说举足轻重,一方面,方向性指导增加本科生实践信心,项目实施过程中效率高,另一方面,方向性指导提供实质上技术指导,将实践和理论知识相结合。当下创新创业项目申请时一般配有项目指导老师,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发挥导师的自身学科和专业优势。“本-硕-导师”培养模式强化导师指导功能,将升级原有科技指导模式,三者联动有利于拓展创新维度。考虑时间成本,研究生介入对于创新方向性指导可以较导师相比更细致化,本科生沟通成本低。
3.硕士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硕士生相较于本科生,创新创业经验相对丰富,其课题更为偏向于研究型,而研究的目的与落脚点是实,在“本-硕-导师”模式下研究生和本科生对创新创业项目的互动和实践中,可以对硕士生研究提供实践意义上的检验,硕士生和本科生在配合中相互促进,推动硕士生创新创业课题方向的把握,数据的有效验证,形成本科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同时,硕士研究生积极联系本科生,让本科生对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市场检验,在创新创业想法产生之前与本科生一起合作市场调研,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可以指导本科生进行产品试验、市场分析,同时,积极指导本科生做好市场反馈,及时了解市场动向。
4.导师对创新创业的纽带作用应用
导师制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师引导学生熟悉本学科或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其研究能力。本科生导师制近年来不少学校进行试点和推广,大部分本科生导师同时是研究生导师。而正如上文所述,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有本科生有强烈的愿望与研究生进行合作并受到指导,却苦于没有渠道。通过导师将本科生和研究生搭建项目桥梁,可以促进三方交流。从导师方面出发,通过双方人才的交流和构建,可以建立提高沟通效率,进行相互锻炼,导师指导事半功倍。导师在指导创新创业的过程中,积极做好“撮合”工作,做到本科生和硕士生分工明确、合作便利,提高创新创业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