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园区的布局、产业规划和发展方向没有清晰的设计,发展较为粗放。随着政府政策的导向,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海外园区建设是以“企业建设-政府考核”的形式进行,这样就自发的使得各个产业的企业以利润为主要主导,利用不发达国家的资源禀赋和劳动力禀赋来发展建设园区,缺少以中国为中心视野在世界范围内产业园区的合理布局。中国的海外园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非洲(海外77个园区中东南亚占32%、非洲占32%),而在欧美等地的分布较少,且产业多为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并且过于集中的低附加值产业容易诱发合作区之间或是合作区内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2.海外园区总体质量不高。在上表45家初具规模的海外园区中,只有一家属于科技研发型,其余多为加工制造和农业开发或其综合;81个海外园区只有20个通过国家级考核,可见园区的发展状况并不好,而在20个通过审核的国家级园区中,没有一家是属于科技研发型的园区。很多园区正处于刚刚建立基础设施配套尚缺乏的阶段,有的甚至还只是空地和开发企业,园区内还未实施任何的建设,有的园区还没有做出系统性的规划建设所需的融资尚未达够。这些园区目前难以吸引企业入驻,之后的发展也是飘摇未定。
3.资金融通难。由于海外园区建设属海外投资,投资周期长、投资渠道少、投资风险大、投资相关信息难掌握,园区融资时难以融到充足的资金。中国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开放程度尚不深,国内银行在涉及海外资金贷款时认定较苛刻,难以给予海外园区建设更好的资金支持。
4.专业管理及技术人才缺乏。园区所在国大多经济不发达、教育水平落后,在当地难寻到可靠的人才,而由于环境较恶劣,薪资不够高,对中国的高级人才吸引力不足。缺乏对国际规则能熟练运用和具有风险防范意识复合型海外经营管理人才。
5.社会文化差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风土人情不同、为人处世习惯不同、看待生活与工作的方式不同,市场潜规则和行政潜规则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等等。这些方面都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如果对当地社会文化有较清晰的认识就许多延误工期、工人闹事、政策程序受阻等容易导致企业亏损,阻碍园区的发展的事件。如在泰国,佛教是泰国的第一大教,信奉佛教的泰国人日常工作中心态平和,而且为人热情,但同时他们对工作也不是很在意,泰国的工人习惯的工作时间是朝九晚五,到了下班时间就下班,除非提前商量好较高的加班工资,否则没有工人愿意加班。
6.风险防范机制不足。海外东道国相应的法律法规缺乏,我国缺乏规范企业合理的进入和退出的机制,企业的财产安全保障、海外经营风险评估、海外经营时的责任承担制等,在这些方面都有较大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