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跨越了时空、地域,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全球文化趋向一体化,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占据强势地位,弱化了我国本土文化尤其是红色文化的正能量传播。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互动性,虽然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获得话语权和沟通平台,但是平民大众注重娱乐性,释放个人消极思想,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淹没了积极经典的红色记忆。红色文化在互联网背景下遭受了种种冲击。
(一)西方文化的冲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欧美这些西方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随着经济在全球逐渐一体化的发展,欧美国家也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向世界宣传西方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他们通过互联网这个信息平台,充分利用这些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优势效应,对我国广大网民宣扬西方文化,传播资本主义政治观念,甚至诋毁共产党人的信仰。网络信息的迅速高效,使一部分年轻人对凝结着革命先烈鲜血的社会主义和红色文化产生质疑,崇拜欧美国家所谓的“民主平等”,圣诞节、情人节这些洋节日越来越受年轻人推崇。青年人的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红色文化对青年人的影响不断弱化。
(二)草根文化的冲击
草根文化指新媒体时代基于网络开放性、互动性、网络进入的随意性、信息共享性、信息传播和创造的“去中心化”等而形成的非官方、非专制、非统一、非定在( 非传统)的新媒体文化。广大基层人民在网络平台上共同造就了与精英文化相对立的草根文化,为基层人民提供了话语权,增强了政治民生的民主监督,保障了基层人民群众的利益。
草根文化虽然具有积极影响,但是消极性也凸显而出,它的去中心性和反对权威性,削弱着社会主流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消解了精英文化对人民群众的积极引导和规范制约。红色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的基石,更是精英文化的灵魂,但是在草根文化席卷网络的当下,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衅。网络“恶搞”竟然指向红色经典,如在革命宣传画上恶搞,使原本严肃的的宣传画变成娱乐大众的表情包;红军唱起黑人饶舌音乐;《地雷战》的主角,也由抗日根据地的人民与日本侵略者,变成了村民与手机贩子……,经典的正面形象被恶意歪曲,高尚的行为被低俗化解读,颠覆红色文化的同时也亵渎了历史。
(三)灰色文化的冲击
灰色文化介于社会主流文化和反文化之间,是代表消极意识和庸俗思想的非主流文化。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和广泛应用,网络技术给灰色文化披上了时尚、生动、鲜活的外衣,吸引了广大网民的“眼球”,满足了人的感官刺激和娱乐享受。灰色文化在网络世界以锐不可当之势滋生蔓延,裹挟着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和颓废思想,飞速的传播海量的粗俗、低劣信息,功利主义、娱乐主义喧嚣尘上。
广大网民尤其是年轻一代沉浸在灰色文化的旋涡里耳濡目染,逐渐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庄严肃穆的爱国思想和红色文化在注重感官享受的灰色文化面前显得“面目可憎、不合时宜”,红色文化蕴含的奉献牺牲精神和崇高信仰被功利思想和个人享乐主义取代,集体利益让位于个人利益,革命英雄输给了“意见领袖”和“网红偶像”,“网红”成为年轻一代的追求和梦想,红色文化遭到灰色文化的一步步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