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抗战的全面性理解
 
更新日期:2021-10-08   来源:   浏览次数:15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军事层面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分析战争背景、因素、过程、变化与结果,并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将纵向比较的史实纳入到教学环节中,才能

 
 (一)军事层面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分析战争背景、因素、过程、变化与结果,并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将纵向比较的史实纳入到教学环节中,才能有效构建学生的历史思维与认知。抗战是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历史时段,战争的爆发并非一蹴而就,基于此可在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了解与分析中日两国国力的情况与原因,战前两国的具体国情,便可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爆发的多重因素,有效完善教材中课文众多历史事件的更深层透彻的解释,也明确军事抵抗作为保卫国土的主要历史线索。日本在明治维新国内改革后,旨在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一直作为其基本国策之一。日俄战争后,日本取得了在满蒙的诸多特权,如设置了关东都督府、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等。1927年,田中义一担任内阁首相,进而提出侵占中国的“大陆政策”。与此同时,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对日本国内的工业总产值、重工业造成了大幅下降,企业破产与大量人员失业,造成国内矛盾突出。随后,日本政府将国民经济纳入战时轨道,片面发展军事工业,开始军备与发动侵略战争,以此转移日本民众的视线,从而缓解国内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1931年,日本陆军省制定了《解决满洲问题方案大纲》,决定对中国东北地区采取军事行动,便导致了此后的“九一八”事变,此后日军相继侵占了沈阳、长春、营口、牛庄、锦州、哈尔滨等地,并以此在1932年在东北地区扶植傀儡政权“满洲国”,从政局把控的“日满共同防卫”名义、经济掠夺的“日满经济一元化”口号、文化奴役的“同文同种”思想、武装移民等层面推行其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是教材里面的重点内容,其影响涵盖两课,课文正文与辅助阅读对此都有所阐释与解析,事变前后的中日各项史实,对于此后抗战的各层面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也是体现“十四年抗战”概念的重要史实要点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爱国民众以不同形式开展了斗争。从1931年到1932年先爆发了哈尔滨电业工人、长春砖窑工人、铁路工人的反日大罢工。1932年1933年,先后建立了磐石、东满、宁安、饶河、汤原等抗日游击队,粉碎了敌人“春季大讨伐”和“秋季大讨伐”,逐步壮大了抗日队伍力量,而后在1936年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
1935年9月,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多田骏发表声明,公开鼓吹华北五省“联合自治”,把二十九军军长、平津卫戍司令宋哲元作为拉拢对象,向其提出“华北高度自治方案”,要求宋哲元限期“自治”。国民政府为适应日本的“政权特殊化”,成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会,华北局势到了极其危机的地步。面对民族危机的加深,1935年11月18日,北平大学生们成立了北平学生联合会,并在12月9日联合北平各大中学校进行请愿示威活动,反对”华北自治“和冀察政务会员会成立,并举行了30000多人的市民大会,进行示威游行,国民政府当局被迫宣布冀察政务委员会延期成立。在一二九运动的推动下,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在上海,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主要人士有宋庆龄、沈钧儒、何香凝等,他们的主张得到了广泛的社会支持。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抗战的全面性理解

下一篇: 抗战的全面性理解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