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公共艺术视角下的传承模式研究
 
更新日期:2021-10-08   来源:   浏览次数:17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商代,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形式。其中出现了丰富的农作物和工具。同时根据考古资料,我国最早的农业活动发生

 
 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商代,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形式。其中出现了丰富的农作物和工具。同时根据考古资料,我国最早的农业活动发生在距今1万至4千年前,为新石器时代。普遍认为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畜牧业。发现原始粟类作物的裴李岗文化距今8千年,位于黄河中游,此地还出土了原始的粮食加工工具。这些为我们证明了原始农耕文化的存在。
(一)原始农耕文化与艺术
原始陶器上的图案和洞穴、崖壁上的壁画更具象的展示了农耕文化的传播和传承。陶器是伴随着农耕文化出现的,不同的器型满足了不同的使用需求,彩绘图案则记载着原始先民最质朴的生活方式。半坡遗址出土的绘有网纹的船形壶向后世展示着先民们的渔猎生活;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带有植物叶子的陶片证明当时植物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食物种类;在统一文字出现前,图画是最主要的传达方式,也是最具史料价值的原始遗存。
其质朴而直接的表达今天称之为原始“艺术”,很多艺术家的创作也从中吸取经验,形成新的艺术风格,例如野兽派的作品。所以从传承的角度来看,由于跨时代艺术的借鉴与吸收,原始艺术一直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但人们感知艺术的方式途径发生了改变。
(二)现代农耕文化与公共艺术
在农耕文化传承方式的内外途径研究中,艺术以不同的形式贯穿始终。
内部传承通过语言、图画、音乐、诗歌等形式世代相传。 四川出土的井盐图画像砖源自汉代,刻画了井盐制作的过程,其绘制目的是记录工艺同时也是对农耕生活的描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也不乏对农耕文化的展示,皮影戏、秦腔、剪纸、泥塑、木版年画等都有关于农耕的部分。
外部力量介入源自内部传承,部分人从耕作分离出来的时候就决定了其继承农耕文化方式的转变,同时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从不同的角度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今天仍然重视且利用的二十四节气,就是依据农作物耕种自然条件的变化总结出来的,同时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出现在教科书,并通过信息媒体进行传播,其具体方式包括图画、动画、新媒体等。
乡村相对于城市空间较小,人与人之间相对熟悉,私密空间比较模糊。因此,公共空间在乡村的概念是矛盾的,一方面因为亲缘关系空间界限模糊而显得更加开放,另一方面则因为同样的原因不具有真正的公共性。农耕文化的传承也在这种环境下中凸显出矛盾性:
首先,乡村依旧是农耕文化存在和传承的主体,但城市思维和生活方式的入侵与固有农耕模式冲突。也就是乡村主体人群在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慢慢采用城市的模式,势必导致原本适应于当地文化模式的消失。
第二,外部力量的介入仓促且目的混杂。随着新的媒体方式如直播短视频等进入大众生活,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信息流通更快更多,但信息碎片化,不足以支持公众了解整体文化。由此产生误解导致的负面影响难以消除,不利于文化延续。
第三,主体与外部接入之间的关系定位不准确,更多原因应归结于主体对自身认知不够清醒,同时公众对农耕文化的认知有局限性且获取途径片面。
综上,尽管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取得了更广泛的影响,但若将次模式简单直接的应用于农耕文化,利弊参半。因此,需要更加专业且对农耕文化有着深刻理解的人群,同时减少利益驱使因素。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公共艺术视角下的传承模式研究

下一篇: 公共艺术视角下的传承模式研究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