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社会改革事业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更加艰巨,改革的难度也前所未有,国内矛盾进一步凸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利益如何合理分配的问题,对人们的思想有很大的冲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6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一个重大论断:“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由西方主导的国际格局已成为历史,新的国际格局正在形成,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事实。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奉行的是西方价值观和资本主义至上的原则,这种变局直接刺激了他们发起意识形态对抗战。国内外矛盾使社会上各种思潮交互激荡,不良思潮见缝插针,无孔不入,文化生态呈现出一种失守的状态。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红色文化生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红色文化生态系统逐渐显现出失衡的状况。具体表现为:文化污染程度加深,不良思潮消解红色文化内涵,淡化民众崇尚红色文化的意识、严重阻碍了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因此,在国内外矛盾激化下,如何消解不良思潮对红色文化的冲击,构建和谐健康的红色文化生态,促进红色文化良性传播和发展,使红色文化生态始终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是当前红色文化生态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一)红色文化遭遇市场逐利性挑战
1978年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我国实现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经济体制的转变。改革开发四十余年,“市场化”已经渗透进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红色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市场经济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并提升经济效率,由此变革了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如今,红色文化借用新媒体等媒介,实现了储存和传播的多样化,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也乘上科技革新的东风,例如一些博物馆、文化遗址展览馆都采用了全息投影、智慧讲解系统等数字化建设手段,这些变革大大地突破了红色文化传播的地域性、时效性等问题。但同时,红色文化与市场的矛盾也不可忽视,主要体现在市场经济重视物质利益生产,轻视精神文化建设,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在文化建设上没有长远谋划,只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使优秀的红色文化资源也趋于逐利化;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物质化、商品化、金钱化思潮越来越声势浩大,消解红色文化精神,例如鲜有人以红色文化精神中的勤俭节约、吃苦耐劳为荣,反而铺张浪费、夺人眼球成为一种新时尚;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的诱导下人们的信仰发生危机,例如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对物质欲望的追逐而忽视精神食粮的汲取,对于革命先烈、红色遗址的使命感、责任感日益淡化。市场经济中带来的物质化、过度消费等不良思潮与红色文化中提倡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美德等产生矛盾;个人主义,与我国红色文化中提倡的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相违背;享乐主义,与我国红色文化中宣扬的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精神背道而驰。
百年来,红色文化在中国的大地上处处生花,兴兴向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发展披荆斩棘、艰苦奋斗。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市场化中的过于推崇物质化、消费主义,逐渐演变为“文化垃圾”,污染红色文化生态,其最大的影响就是降低民众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以致缺失人文精神和信仰。比如:过度消费,其含义是指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且超出基本需求和支付能力的消费,是一种扭曲的、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破坏个人品格和社会风气,浪费资源。过度消费的产生与市场化中铺天盖地的恶意营销有着很大关联,例如一些商家为了商品能够最大程度的迎合市场,追逐利益。在营销时大打心理战术,突出性别对立、年龄危机和阶级对立等矛盾,以致于出现了一种“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购买的更是一份优越感”这样歪曲的社会心理。这样的现象在市场经济大潮种屡见不鲜,愈演愈烈,市场在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人们也习惯了以物质来衡量感情,衡量生活的价值。随之而来的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和个人信仰危机,给文化生态带来恶劣的影响。精神的贫瘠就如荒漠之中开不出花朵,于红色文化生态而言,红色信仰是千万人在历史长河中用生命书写的可歌可泣的精神赞歌,是红色文化传承中大浪淘沙的时代精髓,信仰缺失,会从根本上瓦解红色文化生态的根基;于个人而言,信仰缺失消解实现个人价值的勇气和意志力;于国家而言,人民没有信仰,民族就没有希望,国家便没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