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对思政课课堂教学空间教学双方认知差异的分析
 
更新日期:2021-10-15   来源:   浏览次数:10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课堂教学空间是教学双方教学活动和认知差异的载体。课堂教学空间承载着教学双方的教学活动,这一空间虽无形却能通过文字、语言和行为被感知。没有课

 
 1.课堂教学空间是教学双方教学活动和认知差异的载体。
课堂教学空间承载着教学双方的教学活动,这一空间虽无形却能通过文字、语言和行为被感知。没有课堂教学空间作为载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无法展现。课堂教学空间又承载着教学双方的认知差异。教师对思政课认知是按照国家要求并带着使命授课,而学生很难一开始就从国家需要层面形成对思政课完全正确的认知;双方生成的思想认知空间在起点上就有一定差异,并且逐步延伸到对授课内容的认知上,甚至可能延伸到对社会问题的认知上。教师如果不注意引导,双方的认知差异可能会进一步扩大,最终影响到大学生“三观”的形成。我们既不能对这种认知差异感到惶恐,也不能坐视不理。习近平总书记谈到高校是“立德树人”的关键地方,为什么强调“立”,是因为德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教师通过教育去“立”,思政课就是通过“立”正确的“三观”,达到树有德之人的目的。因此利用课堂教学空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开设思政课的目的成为思政课教师的初始任务。
2.教学双方利用教学空间进行开发和设计不同导致认知差异
课堂教学空间是可以被利用的工具。教学双方运用课堂教学空间对教学进行开发和设计,特别是在线教学使课堂空间的工具性质得到充分体现。一方面教师利用这一空间传输各种思想和知识,展示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自己的理解汇入到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学生也利用这一空间根据自己的理解参与到教学之中,如通过弹幕、书写评论等回应教师的提问、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质疑教学中的问题等。当教学双方利用课堂教学空间传输自己的观点或回应各种问题时,课堂教学空间就不仅是人们通常认识到的虚空不变的物理场域,而是被教学双方利用、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使课堂教学空间服务并服从于思政课教学的需要。
课堂教学空间被开发利用后会产生更多的教学空间,如出现教学双方各自的思想空间、课堂互动空间、仿真虚拟教学空间以及各类介质展现的不同教学内容的空间、教学内容与社会连接的空间等等,这些重叠、交织的课堂教学空间还会随着教学双方的各种活动以及产生的思想空间无边界扩大,产生出更多的包含有思政课内容的空间,实现了课堂教学空间再生产。教学双方借助这一工具根据各自的理解对教学内容、形式的开发和设计有所不同,就会形成对教学的认知差异。教学双方往往是根据各自的理解认识课程的讲解设计,如果学生认为教师的讲授实现了自己的预期,双方的认知差异就会缩小。调查显示, 74.8%的学生课前期待思政课有收获,而他们自评课后收获很大(14.8%)和较大(38.9%),比预期降低了21.1%。从某种角度看,充溢着多种相互碰撞的思想认知差异使课堂空间更加丰富多彩,这些差异在某种条件下可能缩小或扩大。社会主义国家开设思政课的要求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如果对教学结果不能实现认知统一,就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对思政课课堂教学空间教学双方认知差异的分析

下一篇: 对思政课课堂教学空间教学双方认知差异的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