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传输原理》课程的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
1 研究学生的特点与现状
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其已具备很强的自主意识和对事物的认知批判行为,而生活在当今“国富民丰、全民幸福、网络爆炸”时代的大学生又具有个性突出和观念多元化,但自我控制能力和抗挫抗压能力差等显著特点。根据当代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和心理特征,准确找到时代发展的需求与学生关心的话题,与专业课知识深度契合并自然融入到专业课授课过程中。并通过了解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态度,采取有效的、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理念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进行正确引导。
2 明确“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仔细研读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全面贯彻“以德树人,全方位育人”。把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的培养、奉献精神和坚强意志的培养、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培养、理想信念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抗挫能力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安全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哲学思维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以及高尚的学术道德的培养定位为《传输原理》“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实现专业课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引导等多方位的全面统一。认清各培养目标的意义,做到心中有数,并将其凝练于课程的教学大纲并落实于教学各环节。将教书育人和以学生为中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3 强化专业课教师的“大思政”观
大学期间的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理论课、实验课、实训课还有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其课程类别、课程门数和课时数都远高于思政课,这样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频率也远远高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因此要强化专业课教师对思政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为发现、挖掘和提炼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提供知识储备。让专业课教师各自“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改变专业课教师的教学理念,促使他们有“大思政”意识。并要求教师严于律己,在细微处做表率,言传身教,用严谨的教风和认真尽责的精神去感染学生,发挥引领协同作用,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4 深挖并建立思政元素库
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基本导向,构建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基本框架,确保思政元素挖掘的正确方向和精准找到课程思政的目标。坚持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行业发展的实践过程和学生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拓宽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领域和方向,实现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与时俱进。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及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开发和建设课程思政元素库,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范围,深化专业知识理解。内容上从多角度、多层次和多方面探讨挖掘,同时专业课教师互相交流课程思政问题,取长补短,丰富和完善思政元素库内容。充分发挥教书育人功能,潜移默化地全方位培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兼备的工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