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英国国际教育发展路径变革的现实因素
 
更新日期:2021-10-18   来源:   浏览次数:12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在2019年《国际教育战略:全球潜力,全球增长》中,英国政府提出了计划到2030年需要实现的两个国际教育主要目标,分别是:将教育出口额提升至每年350

 
 在2019年《国际教育战略:全球潜力,全球增长》中,英国政府提出了计划到2030年需要实现的两个国际教育主要目标,分别是:将教育出口额提升至每年350亿英镑,并将在英国学习的国际学生,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学生人数增加至每年60万人。2021年出台的《国际教育战略2021》并不是要完全打破英国国际教育的总体战略规划,而是将2019年无法预计的现实因素考虑进战略中,进而使英国的国际教育发展更契合于全球局势的变化。
(一)支持全球教育议程
对全球教育议程的支持是英国国际教育发展路径变化的第一个现实因素。首先,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等词频繁出现在全球教育的重要议题中,如何短期内组织大规模线上教育、如何提升在线教学质量等成为世界范围内积极讨论的教育话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英国政府希望充分利用疫情带来的机遇,使其国内的优质教育资源以更大规模的形式“走出去”,从而提升其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其次,共享教育理念在后疫情时代的流行也使英国受到其自身作为传统教育援助大国的责任感驱使。在这种驱动下,英国对本国的外交、联邦与发展事务部(Foreign, Commonwealth and Development Office,简称FCDO)进行了部门整合。新的FCDO将发展部与外交部合并,并汇集英国最好的有关发展国际教育的资源与力量,继续发挥其向全球生产教育福祉的作用。此外,新冠肺炎疫情也表明,高质量的科学研究与创新对于世界的繁荣与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全球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在2020年7月发布的《贸易与合作协定》(the Trade and Cooperation Agreement, 简称TCA)中,英国与欧盟达成协议,英国将正式作为2021年的欧盟研发资助计划 ——“欧洲视野”(Horizon Europe)的一员,大力支持全球教育议程所提出的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方向。
(二)实现国际教育的经济价值
长期以来,国际教育在推动英国经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
教育出口和国际学生的到来为英国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就教育出口而言,据2018年英国教育部数据统计,自2011至2018年,教育出口所产生的财政收入呈持续增长趋势,且在2018年达到最高值约250亿英镑。就国际学生而言,国际学生在英国学习与生活的经济开销为英国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英国政府表示,每个议会选区(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及北爱尔兰)的国际学生平均为英国经济贡献3130万英镑,直接带动地方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国际教育通过提升英国软实力来间接促进经济增长。具体来说,国际教育通过分享英国的教育和科研成果,提高英国的国际声誉,从而增加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或建立政府与政府之间的伙伴关系,使英国成为国际合作的理想伙伴。此外,国际教育也创造了更有利英国参与世界舞台的有利条件。例如,英国与国际合作伙伴共同开发新冠疫苗,并为新冠肺炎所带来的挑战提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向世界彰显英国在教育领域和科学研究领域实力的同时为英国带来科研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
(三)总结英国国际教育发展进程
自2019年《国际教育战略:全球潜力,全球增长》发布至今,英国已经成功完成国际教育发展策略中的部分计划,甚至在某些方面已超额完成了2019年制定的任务,因此,对2019年至2021年初的国际教育发展进程进行总结,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更新策略,是《国际教育战略2021》出台的必要性体现。比如,在2019年的计划中,英国希望将其学前教育领域进行出口,即通过建立海外早教机构、提供海外早教教师培训以及早教课程设计的方式向合作伙伴提供支持,来鼓励英国早教市场的进一步增长。2019年10月,英国国际贸易部(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简称DIT)派遣了一个贸易代表团前往我国,与我国多个城市的意向投资者商谈会面,并与部分投资者初步达成早教合作形式。由于疫情,即使未来一段时间全球范围内对建立海外早教机构的需求减少,但其已与我国进行早教方面出口的尝试已然标志着该目标已达成阶段性成就。所以在《国际教育战略2021》中,英国DIT表示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置在早教的国际教师培训产品以及线上早教课程研发等领域。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英国国际教育发展路径变革的现实因素

下一篇: 英国国际教育发展路径变革的现实因素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