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心理学产生以来,很少有学者专门研究脏话这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对其进行心理学研究的就更加少。除了少数几篇探讨孩子说脏话的原因和策略的文章之外,很少有正式的心理学学术论文。近些年来关于大学生说脏话现象的研究增多,但仍数量稀少。不论是学术需要,还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大背景下的禁止脏话的现实需要,对脏话投入更多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我国关于脏话的研究大致始于上世纪80年代,但针对大学生说脏话现象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对大学生说脏话原因总结分析也逐渐全面。总体来说,关于大学生说脏话的原因探究经历了一个研究视角和方法由单一到全面的过程。
我国关于大学生说脏话情况的研究最早出现于2008年。欧晓霞和徐鹏程先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高校大学生的脏话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但这时的研究将脏话归类为流行语或是不文明现象,仅仅是对脏话的基本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没有深入分析背后的原因以及指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随后对大学生说脏话原因的研究逐渐增多,尽管学者们的研究结果均表明大学生说脏话的最主要心理因素是宣泄情绪,但对脏话的态度及作出的判断却有所差异。张焕香、李卫红,Rassin和Muris由宣泄情绪这一原因认为,脏话可以帮助保持心理卫生,从而具有存在的必要。但另一些学者如曲文吉、葛新新认为,这一心理因素恰恰说明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解决。罗艳娟也在研究中指出,大学生说脏话是其心理出现种种问题,处于心理亚健康的状态,但是又无力改变现实状况的情况下发泄情绪,缓解压力的主要方式[7]。除了以上内省式研究,姜兰花率先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运用混合式研究方法探析大学生使用脏话的具体情境。调查发现,脏话在90后大学生群体中是宣泄情绪的方式。
此外,研究视角也逐渐得到拓展。代卫英与仵兆琪、陈婷在研究中指出,除了宣泄情绪以外,大学生说脏话的另一心理因素是猎奇心理,大学生把脏话当成时尚的标签,甚至当成率真的表现。仵兆琪、陈婷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进一步指出,受从众心理的驱使,为了人际互动,融入圈子也是大学生说脏话的心理因素之一。与此同时,外国学者Jessica Love通过心理实验的方式分析认为,学生在上大学的时候,对于禁忌语有很强的识记能力。禁忌语多为情绪化的词语,而情绪化能吸引并留住别人的注意力,同时禁忌语的特殊性有助于记忆。但目前没有其他研究进一步支持Love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