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基本内涵的共享理念,其理论源泉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学说,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征程中,理念内涵不断创新,日益丰富。共享理念强调参与主体的一体多元、协同过程的共同参与和共建成果的公平享有,其内在的公共性、整体性与合作性价值意蕴与教师培训项目协同实施应遵循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从共享理念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回答共享理念“从哪里来”,明晰其与教师培训项目协同实施的契合关系,将有助于指引教师培训项目协同实施“往何处去”。
(一)共享理念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之后,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从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四个方面对共享发展的内涵进行了阐述,指出“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
享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党的十九大把包括共享在内的五大新发展理念升华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主张凝聚多元主体的共识与利益,并引导其以理性与合作的主人翁姿态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参与社会治理,最终以多元之力共同推动社会治理格局的创新。
共享理念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基本内涵,突出“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共建的要义在于发展依靠人民,共治的要义在于有效的制度安排,共享的要义在于发展为了人民;共享发展内含共建、共治之义,共建是共享共治的前提,共治是共建共享的保障,共享是共建共治的目的。“共建共治共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开展的重要指引。
(二)共享理念的理论基础
共享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智慧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时代创新。第一,基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创新。共享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贯穿始终的逻辑主线,马克思指出“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能让“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一直秉持了共享发展的根本立场。新时代,习近平明确指出“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既强调最终奔向共同富裕,又强调立足国情渐进共享。
第二,基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共享发展的水平首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高质量的共享发展必须以先进的生产力发展为前提。只有共建才能促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依靠人民推动生产方式改进、生产技术革新以及资源合理配置,从而厚植共享发展的物质基础。
第三,基于社会主义治理理论的创新。共享发展的水平还取决于生产关系调整及具体的分配与治理制度。“共建共享共治”的治理理论,一方面吸纳西方治理理论的精华,改变政府自上而下的单向度、控制型的管理模式,注重民主协商、社会协同、民众参与,把居于边缘的主体拉回治理格局中;另一方面对中国传统治理文化,诸如儒家的均等观、道家的天道观、墨家的爱利观等,结合社会主义治理实践进一步创造发展,独具中国特色。
(三)共享理念与教师培训项目协同实施的契合关系
公共性是二者契合的价值起点。教师培训项目实施成效事关各参与主体的切身利益,以及更大范围的教育相关者的利益,可以说,教师培训是社会利益能否得以实现的公共事务。共同利益是人们参与共同体的客观动力和有效组织集体行动的纽带。只有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中小学校和教师等多元主体树立合作共事的理念,重识共生性关系,重建共生性秩序,完善共生性结构,发展共生性文化,方能促使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这一过程是参与各方对单一的个体主体性的超越,彰显着具有公共意向性生成的共同主体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