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建党精神的诞生和内涵
 
更新日期:2021-10-27   来源:   浏览次数:32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红船精神于2005年为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并将其内涵定义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奉献

 
 “红船精神”于2005年为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并将其内涵定义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奉献精神”三个方面。“红船精神”形成于19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们在上海创党建党活动的全过程,蕴含着早期共产党人在创党建党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革命精神,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而伴生的伟大革命精神。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红船精神”就是建党精神,它不仅在内容上是建党精神的本质体现,在形成上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源。
一百年前,中华民族的社会危机是空前危重。1921年7月23日,毛泽东、李达、董必武、王尽美等13位平均年龄28岁怀揣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梦想的中国先进分子,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秘密举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由此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建党伟业所蕴含的建党精神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建党精神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在建党实践中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泉。
(一)建党精神的核心: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马克思列宁主义随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传到了中国,在苦难中挣扎的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曙光。1920年6月,陈独秀与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等人进行了会谈,决定建立共产党组织。同年8月,《新青年》编辑部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成立,并命名为“中国共产党”。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主要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走在时代前列,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正如毛泽东所说 :“1921年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就改变了方向,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就改变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党的建设精神的核心,它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取得胜利,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动力。从中国共产党建立伊始,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李大钊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陈独秀在上海创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组织;陈望道翻译了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为中国革命借了“火”种;毛泽东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无数“第一”,成为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伟大先驱;他们都展示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创新是华夏民族最深厚的国家禀赋,是国家繁荣的不竭动力,也是国家进步的灵魂。掌握创新就是发展,创新就是追求未来。
陈望道首译了中国第一本《共产党宣言》,为中国革命借来“火种”;毛泽东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数个“第一”,成为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伟大开拓者。他们无不彰显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创新是中华炎黄子孙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只有创新才能谋求更好的未来。
(二)建党精神的支柱:坚定理想,百折不挠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汉俊、李达、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等13位中共一大代表,为完成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历史使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这13位代表在经历了中国革命的巨浪之后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并且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毛泽东、董必武——武革命到底、见证胜利者;邓恩铭、陈潭秋、何叔衡——矢志不渝、英勇牺牲者;王尽美——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者;李达、李汉俊、包惠僧、刘仁静——信念动摇、迷途知返者;张国焘——叛党投敌、背叛革命者;陈公博、周佛海——叛党叛国、沦为汉奸者。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建党精神的诞生和内涵

下一篇: 建党精神的诞生和内涵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