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德国创业型大学的崛起动因
 
更新日期:2021-10-27   来源:   浏览次数:11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德国创业型大学的崛起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萌生时期(20世纪90年代20世纪90年代后期),德国经济发展放缓,公共部门财政经费紧张,继而影响到公

 
 德国创业型大学的崛起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萌生时期(20世纪90年代—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德国经济发展放缓,公共部门财政经费紧张,继而影响到公共部门一环的公立大学。绝对的学术自治使德国公立大学难以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高水平服务,高等教育内部矛盾逐渐凸显。在平衡社会期许与高等教育传统之间,德国公立大学面临着转型的压力,创业型大学开始萌芽;(二)发展时期(20世纪 90 年代后期—21 世纪初),德国经济增长持续减缓,大量企业裁员,学生就业成为亟需解决的难题。德国高校纷纷加快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扩大就业领域。(三)成熟时期(21 世纪以来),德国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创业型大学实践路径,其中慕尼黑工业大学更是成为欧洲创业型大学的标杆。德国创业型大学成效显著,它的崛起既受到国际环境影响,也是高校为摆脱自身困境做出的选择。
1.大学归为服务业:《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定位
《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GATS)带来的高等教育国际竞争进一步挤压了德国公立大学的生存空间,促使德国大学转型。1994年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在GATS中将教育归为服务业,这一举措改变过去教育在全球化议题中缺席的情况,高等教育成为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内容。高等教育国际市场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催生了以市场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服务,视教育为“公共产品”的传统理念受到了挑战。高等教育市场被引入了新的竞争机制,促使高等教育机构向市场化转型。为适应全球竞争形势,强化德国高等教育机构的输出能力,德国大学在坚守传统与现实转变之间做出了艰难抉择。放松管制(dereguliert)、摆脱束缚(entfesselt)这些企业运作理念被运用于高等教育领域,作为大学转型的指导原则,其目的在于提升德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抢占国际高等教育市场。
2.政府采用宏观调控: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
德国政府面临着财政紧缩、公信力下降等问题,公共部门的危机催化了创业型大学的产生。等级严明、权力集中、控制严密的传统科层制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应对知识经济时代对政府管理所提出的新要求,新公共管理模式开始被引入德国各联邦州。采用总额预算和宏观调控的新公共管理模式取代了由各州政府对高校的资金使用进行输入控制和细节干预的传统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逐步从政府公共部门延伸至高等教育体系,分权、竞争、绩效等新公共管理的核心要素以不同的形式嵌入大学治理体系中,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政府在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职能由此实现了由划桨者到掌舵者的转变。在坚持高等教育的公共性、不改变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同时,德国政府引入以高校绩效为基础的政府拨款模式,鼓励高等学校多渠道﹑广开源筹措教育经费并提高使用效率。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德国创业型大学的崛起动因

下一篇: 德国创业型大学的崛起动因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