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2013 年成为《华盛顿协议》的预备成员,2016年成为该协议的正式成员,使得我国工程专业本科生学历可以得到国际互认的权利。《华盛顿协议》对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12条要求,其中包括工程伦理、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沟通能力,要求对工科学生进行态度取向训练,必须运用伦理原则,遵守职业伦理和工程实践的责任和规范。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对工科学生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当代工程伦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1999年肖平的《工程伦理学》专著出版标志着我国工程伦理学诞生。随着工程对社会、自然影响的不断加大,工程实践中的伦理问题日益突出,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工程伦理教育受到高度关注。但工程伦理课程目前并未在高校教学中普及,还存在专任教师缺乏、学生工程伦理意识淡薄、教学内容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等一系列问题。南京工程学院作为应用型工程大学,未独立开设工程伦理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利用专业课程教学融入工程伦理内容。那么,如何利用专业课程中的工程伦理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工程伦理知识,培养学生伦理精神、生态意识、工匠精神等人文素养,对高校教师及专业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教书育人内涵落实于课堂教学之中。作为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教师,顺应新时代课程改革的要求,将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到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将树人育人目标贯穿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全流程,合理地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势在必行。
工程伦理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是以解决工程活动中工程实践主体的思想和价值取向问题为主旨。课程思政是让所有学科、课程体系都体现德育元素,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等。显然,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完全可以在课程教学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这样既不撼动现有的工科培养体系,又利于促进国内工程伦理教育发展和课程思政实施,使其更为紧密地与学生的生活、日后工作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