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乡村文化建设思想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共产主义理想,是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来自实践的思想结晶,是乡村振兴的思想纲领和行动指南,为做好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和根本遵循。乡土文化基因是习近平乡村文化思想形成的基底。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知青经历是习近平乡村文化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起点。1969年1月13日至1975年10月8日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7年的知青经历,让他真正了解了国情,贴近了民生民意,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冷暖和甘苦,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以基层为“大课堂”,接受教育、砥砺品格,以农村为“大舞台”,增长才干、建功立业,以实践为“大熔炉”,锤炼本领、成长成才 。梁家河的经历使习近平乡村文化建设思想的根蒂植根于最广袤的土地上,植根于最宽广的人民群众心坎上。
主政地方期间是习近平乡村文化建设思想形成的完备成熟阶段。1982年在河北正定任县委副书记时就提出在全县上下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发现问题要求及时整改,弘扬正定历史文化、凸现古城特色,成立了筹建“荣国府”的专门机构,将荣国府定址在正定县的古城,让古建从沉睡中复苏,重放光彩。1997年11月27日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出了“整治村容村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标志,也是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村小康建设成果的直接体现” 的重要论述,强调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重视规划和建设、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关系、政府引导和发动群众的关系 。2006年9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结合浙江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亲自谋划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并组织实施浙江文化建设“八大工程”,凝练了浙江精神,要求以“务实求真、忠诚守信、发愤图强”的精神引领浙江发展。2007年6月12日在上海金山区调研时强调:古镇以及农村自然村落是极为宝贵的历史文脉,要倍加珍惜,切实加以保护;8月9日在南汇区调研时要求将具有江南水乡、古城特点的文化风貌保护下来。
中央工作期间是习近平乡村文化建设思想形成的接续发展阶段。2017年10月24日习近平着眼于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将乡村振兴提升到战略高度写入党章,同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相提并论。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0-2022年)》指出: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优质载体。2020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强调:加快推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2020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要求: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综上,习近平关于乡村文化建设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主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揽乡村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深层次要素。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5月30日要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中培养起来。习近平强调强化公共政策价值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